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基坑放坡开挖喷锚支护及管井降水施工方案(计算书)
基坑放坡开挖喷锚支护及管井降水施工方案(计算书)基坑支护降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录1、工程概况2、场地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2.2地质2.3水文地质条件3、基坑支护、降水方案分析4、基坑支护方案设计4.1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和依据4.2支护方案设计5、降水工作设计5.1设计依据和设计参数5.2降水工作计算5.3降水布置设计6、土方开挖7、变形监测7.1工作目的和内容7.2监测依据7.3监测手段7.4工作量及工作要求7.5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精度及报警值要求8、施工组织8.1组织结构8.2人员编制和分工9、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9.1挂网喷砼施工工艺9.2施工方法10、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障措施10.1施工进度计划10.2工期保证措施11、施工机械设备及用水用电计划11.1拟投入本工程机械设备11.2用水用电计划12、质量保证措施12.1施工机具控制12.2材料及半成品质量控制12.3施工过程中技术控制12.4施工质量管理体系13、安全保障措施14、施工管理措施15、雨季施工措施16、应急预案17、附件:施工设计图(具体见设计方案)施工平面布置图1、工程概况XX·XX湖三期工程场地位于XX市北部,XX北路东侧,向南距XX区区政府约2公里,场地周围比较空旷,无建筑物,建建筑物地下室西侧距XX北路人行道33.0m,距离围墙约2.5m;场地南侧为一期工程,与一期工程之间存在规划的人工渠,目前存有积水,距基坑边线约10m,北侧暂时规划为施工道路,宽约8m。场地角点坐标为:西南角:X=63690.848,Y=64311.780;东南角:X=63687.119,Y=64584.382。场地原为耕地。目前场地地面标高90.50m,场地±0.00m标高92.40m,本次施工基坑部分为10#-15#楼,其中11-15#楼为统一地下室,基底标高85.80m(-6.60m,开挖深度4.70m),10#楼通过地下通道与上述部分连接,基底标高86.52m(-5.88m,开挖深度3.98m)。根据答疑资料及福建六建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本基坑工程拟整体开挖。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宏观地貌单元属黄河冲积平原。场地局部相对高差为2.0m.2.2地层根据地质资料揭示,对基坑支护降水有影响的地层主要为上部10层地层,主要特征如下:第1层:杂填土(Q4-3ml),杂色,充填土主要为粉土,含少量断桩头、石子、水泥块等建筑垃圾。主要分布在场地南侧和北侧。第2层:粉土(Q4-3al),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干强度低,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压力小时具有塑性,随压力增大将出现脆性变形。局部表层为粉质粘土,土中含少量云母片、铁质氧化物、植物根须、虫孔等。第3层:粉质粘土(Q4-3al),褐黄~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土中含少量铁质氧化物、蜗牛屑及虫孔等,土质不均匀,局部夹粉土。第4层:粉土夹粉质粘土(Q4-3al),粉土,湿,稍密-中密,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土中含有少量云母片及铁质氧化物等;粉质粘土,黄褐色,软塑~可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土中含少量铁质氧化物、蜗牛屑等。第5层:粉质粘土(Q4-3al),黄褐~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含蜗牛壳碎片及少量有机质等,局部夹有粉土薄层。第6层:粉土(Q4-2l),黄褐~褐灰色,湿,中密,干强度低,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土中含有少量蜗牛屑、云母片。第7层:粉质粘土(Q4-2l),灰色,可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含少量腐植质、有机质、蜗牛壳碎片等。第8层:粉土(Q4-2l),灰色,湿,中密,干强度低,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土中含有少量蜗牛屑、云母片及少量有机质等,局部夹有粉砂。第8夹层:粉质粘土(Q4-2l),灰色,可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含少量有机质、蜗牛壳碎片、铁质氧化物等,此层仅在局部呈透镜体出现。第9层:粉砂(Q4-1al+pl),褐灰色,饱和,中密-密实,颗粒级配一般,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含铁质氧化物、云母片。第10层:中砂(Q4-1al+pl),褐灰色,饱和,密实,颗粒级配一般,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含铁质氧化物、云母片,偶见小姜石。根据基坑开挖最大深度和支护工程需要,上部4层土对基坑支护存在影响,其基坑支护设计参数见表1:基坑边坡设计所用各层土的设计参数表1地层1234岩性粉土粉土粉质粘土粉土夹粉质粘土天然重度(kN/m3)18.019.119.419.4粘聚力(kPa)CU5171617内摩擦角(°)CU10201219厚度(m)1.052.121.471.83地基承载力/11080110液性指数IL/0.590.410.68孔隙比e0/0.8690.8330.8292.3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水理特征,场地内勘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粉土、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砂土层为强透水层。勘测期间实测初见水位埋深3.0m左右,稳定水位埋深为现地面下3.5m左右,标高介于87.50-88.76m之间。根据附近场地近年来水位资料了解,本场地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约为88.70m。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应按使用年限内最高水位或50年一遇最高水位进行,具体抗浮设防水位应专门研究,建议抗浮设防水位标高不低于89.70m。上部含水层为粉土、粉质粘土弱透水层组成,且粉土与粉质粘土呈互层结构,建议上部土的综合渗透系数0.5m/d;下部砂土含水层主要由粉砂、中砂层组成。建议砂土层的综合渗透系数10.0m/d。3、基坑支护、降水方案分析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最大为±0.000m以下-6.60m,最大开挖深度4.7m。根据《建筑基坑支护规程》(JGJ120-99)第3.1.3条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7.2条,拟建建筑物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为三级,基坑土体侧壁安全重要性系数0.9。设计确定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大于1.25满足规范要求。对本场地地层及其周边环境条件的分析,本次支护工作可采取分段支护,区别对待的措施,考虑采取放坡挂网素喷支护措施。降水工作按照目前地下水位及周边环境条件,采取开放性管井开放性降水,可满足工程开挖要求。4、基坑支护方案设计4.1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和依据原则:安全第一、经济合理、节省工期、便利施工,确保周边建筑安全。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理正基坑支护设计软件》(v6.01版);其他国家相关规范、规程等要求;4.2支护方案设计针对场地不同地段地层条件和环境条件,共分2个基坑支护剖面段进行支护,其中西侧临围墙、北侧临道路及东侧临办公生活区位置,基坑深度4.70m左右,考虑采取1:0.65放坡+挂网喷砼防护措施;南侧10#楼位置,基坑深度3.98m,采取1::0.5放坡+挂网喷砼防护措施,具体见设计方案图。喷射混凝土面层均采取施工配合比:水:砂:石子:水泥=1:2.0:2.0:0.5;水泥采用P.C325#复合硅酸盐水泥。砂、石料控制含泥量不超过3%。5.0降水工作设计5.1设计依据和设计参数本工程降水工作技术要求,应严格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及《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相关要求执行,降水工程施工及实施过程中,应严格作好各项观测,并保持降水工作的连续性。勘察报告提供的场地上部土层综合渗透系数为0.5m/d,下部砂层综合渗透系数为10m/d,;水位埋深3.5m。采用地下水埋深为3.5m,降深满足开挖面以下1m,设计最大降深2.2m。5.2降水工作计算5.2.1计算模型:潜水-微承压水混合非完整井,均质含水层,近补给源;5.2.2计算公式:均质含水层近河降水,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按下式计算:其中:Q——基坑涌水量;k——渗透系数;H——潜水含水层厚度;S——基坑水位降深;R——降水影响半径;ro——基坑等效半径,错误!嵌入对象无效。o=错误!嵌入对象无效。,A为基坑面积。l-----过滤器长度m管井的出水量q(m3/d)可按下列经验公式确定:错误!嵌入对象无效。式中rs——过滤器半径(m);l——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含水层渗透系数(m/d)。降水井的数量n可按下式计算:错误!嵌入对象无效。式中Q——基坑总涌水量,可按附录F计算;q——设计单井出水量。降水井影响半径宜通过试验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当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三级时,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后取大值:R=错误!嵌入对象无效。R=错误!嵌入对象无效。式中R——降水影响半径(m);S——基坑水位降深(m);k——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5.2.3计算结果:基坑等效半径:r0=80m;降水影响半径:R=65m;基坑用水量:Q=5489m3/d管井的出水量:q=125m3/d设计管井数n=48.6眼,取49眼5.3降水布置设计根据计算结果,本工程降水按照潜水微承压水混合井降水,临近补给边界考虑,共设计49眼井,其中,主要考虑周边隔水,中部降水原则,周边降水井采取小间距,降水井间距15m,深度18m,基坑中部降水井间距25m,深度16m,具体降水井布置见设计图。降水井设计采用成井直径600mm,滤管采用无砂砼滤管,内径350mm,外径420mm,孔隙率大于30%,滤料采用1mm-3mm干净石英砂,外包80目滤网,以保证降水井内不会产生大量涌砂,确保降水效果。6.0土方开挖本工程基坑开挖的顺序与安排,是对基坑安全、工期和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支护结构施工与土方挖运须交叉进行并严格遵循分层分段开挖、支护的原则,分层高度一般为1.5~1.7m,分段长度根据现场情况一般为10~15m。土方开挖应围绕支护施工工作进行,并受控于支护,根据支护工作需要决定开挖进度。土方开挖施工线路由土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确定,并将施工线路通知支护施工单位,做好统一安排;具体的土方开挖施工,应由土方开挖单位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及管理规定,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合理安排合适的挖土方式和挖土设备,并及时与业主协调作好土方运输处理工作,确保与基坑支护工作协调、同步进行,保证质量,确保工期。7.0变形监测7.1工作目的和内容7.1.1工作目的本次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依据设计要求,通过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和邻边围墙、道路、管线等进行同步变形监测,指导基坑开挖支护工程的正常施工,确保基坑、邻近构筑物、道路、各类管道的安全和基础工程的正常施工,同时,根据监测工作数据分析,及时反馈信息,验证设计,并为作好信息化设计施工服务。7.1.2监测内容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基坑支护体系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对周边建筑房屋等进行变形观测;对基坑内、外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对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7.2监测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3监测手段以仪器监测为主,目视测量为辅,多视点综合观测为原则,应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测斜仪、应力计等仪器,全面监测。7.4工作量及工作要求依据基坑平面布置情况,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规定布置水平位移监测点、沉降观测点、基坑隆起观测点。具体监测工作根据XX市建委有关文件精神,应有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监测。工作量布置依据规范要求执行。7.5观测技术要求基准点应在现场条件许可下尽可能远离震动设备。基准点应在埋设15日后方可开始使用。仪器设站应避免在震动机械影响范围内,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观测应记录施工进展程度,建筑物裂缝等各种影响和反映沉降变化异常的情况。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反馈信息,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发出警报。7.6观测精度及报警值要求所有观测仪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测标定、归零,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视线距离≦15m,前后视距≦0.3m,视距累计差≦1.5
本文标题:基坑放坡开挖喷锚支护及管井降水施工方案(计算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5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