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6张)
526676495356经济恢复一化三改造探索和失误动乱、调整和整顿曲折发展的十年文革时期过渡时期专题复习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全县财源普查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这次财源普查工作会议是我区一次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财源普查是财政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财政增收、保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在今年的全区财政工作会议上,我就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讲了四个方面的意见,开展财源普查工作也是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区财政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举措。税源普查工作量很大,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法律性、政策性较强。自从试验区成立以来,我区财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财政收入翻了二番,较好的完成了年度财政收入目标。然而从我区的财政收入的总体情况来分析,结构不合理,缺乏骨干税源,主要税收靠商贸、个体工商户,应该说能实现财政收入翻二番的目标确实凝聚了广大财税系统干部职工的心血。叶集试验区的经济格局决定了我们的财税收入取之于千家万户,收的是辛苦税,加上过去政策导向上提出要放水养鱼,要让大家在低税负水平上放手发展。经过多年的积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处在不断壮大的提升阶段。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在全区进行一次税源普查,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进一步摸清税源分布情况,进一步掌考点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过渡时期(1949~1956)(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全面崩溃)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③多年战争的破坏。(2)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合理调整工商业③土地改革(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52)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完成恢复工作,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3)意义(二)过渡时期(1953~1956)(1)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①背景条件①新中国的成立,提供政治前提;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③借鉴苏联的经验④1953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政策保障)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②特点A.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B.东北地区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l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③成果原因:仿效苏联;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只有依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来改变④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国的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①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②步骤A.对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对手工业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③性质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①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②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③二者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A.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C.也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④结果(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5)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一)背景1.苏联模式弊端暴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出现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经验不足1.中共八大(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二)成功探索①背景②内容A.确定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意义④评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A.中共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B.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2.“八字”方针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②结果(三)失误1.1958年总路线①内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②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办农业(大放卫星)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是“左”倾错误的表现。①大跃进A.内容B.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C.错误D.结果破坏了生态环境,浪费了大量资源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B.特点一大二公;完全公有化C.错误超越了生产力和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的一次重大失误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D.结果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具体原因。3.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原因“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4.历史教训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三、文革时期(1966~1976)1、巨大损失2、复苏与回升(实质:纠正左倾错误)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原因: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原因:邓小平全面整顿。①复苏②回升考点2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解放(思想基础)④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导思想)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③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二、伟大的决策——改革、开放(一)改革:改革经济体制1、背景①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可能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政治)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积极探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经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具有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含义3、实质4、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原因A.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C.安徽、四川实行改革的成功经验②举措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特点: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改革行政体制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私有——私有)①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私有——公有)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3)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仍是公有制)①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犯了左倾错误。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破坏农村生产力。(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为基础)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②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①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国有企业改革A.中心环节B.主要内容项目改革前改革后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平均主义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C.目标十四大确立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D.意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急于实现工业化。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最终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③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③结果: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3)市场经济体制改革①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③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④世纪之交复杂的国内外形式①背景:①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③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④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结果:21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②过程:③意义:A.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B.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④不足:收入差距拉大,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信用不足。(二)开放:对外开放1、原因⑴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⑵必要性:①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②克服计划体制弊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6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8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