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归纳讲义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③“而况”。何况虽在下愚,智其不可,而况于明哲呼!(《谏太宗十思疏》)2.何(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或“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②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奈何”。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③“何许”何处,哪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④“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3.乎(1)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①在。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②对、对于、给、向、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③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④此外,还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窃符救赵》)“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5.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一定”“应当”等或省去。4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诘)(《游褒禅山记》)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表假设)(《送东阳马生序》)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二无所至邪?(《逍遥游》)(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6.且(1)连词。①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还可以表示更进一层的递进关系,“况且”。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河水清且涟漪。(《伐檀》)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③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④且……且……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可译为“一边……一边”且行且珍惜!!!(2)副词。①“将”“将要”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②“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③“将近”北山愚公着,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若(1)代词。5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你)(《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你的)(《捕蛇者说》)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③“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④若何,可译为“如何”“怎样”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3)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8.所(1)助词。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①一种表示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②一种表示手段或凭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9.为读音一:wéi6(1)动词。①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②成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鸿门宴》)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④是,算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⑤认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介词,表被动。有时与“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结构。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辞为?(《鸿门宴》)(4)助词,与“之”相配合,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读音二:wèi介词。①给,替。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②向,对。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③因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④为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710.焉(1)语气助词。①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②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④用于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2)兼词,于之,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3)代词。①表示指示,相当于“之”,他、他们、它、它们。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疑问代词,什么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11.也(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①表示判断语气。死生,
本文标题:文言文虚词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1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