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上课)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千古哀情悲秋绝唱——杜甫《秋兴》《登高》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读书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四漂泊西南时期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我国古代诗歌古体诗近体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要求工对了解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所作的。诗义(内容主旨)诗技(笔法技巧)诗情(情怀感染)诗韵(声韵节奏)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六、课文讲解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1.课文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1.课文分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江间波浪塞上风云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孤帆一系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张可久《迎仙客·秋夜》•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登高杜甫标示《登高》的平仄1、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2、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3、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4、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5、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6、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7、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8、潦倒新停浊酒杯。仄仄平平仄仄平登高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创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风急——凄寒•天高——辽远/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个意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名句剖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两句诗,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感慨万千。“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也让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露出浓重的沉郁悲凉。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比较《秋兴》与《登高》共同点: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不同点: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三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特点:年老、孤独、伤感、多病、颓丧,这正是诗人晚年生活的写照。
本文标题: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上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3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