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毛邓三”《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陈国新课题组制作)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第三章——教学目的:阐述转变思想和改造理论,认识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逻辑结构:见后;重点问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3.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经验总结;4.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2第三章逻辑框架图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限性质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1949-1956过渡性质,非独立形态三大特征:政、经、文“两两”矛盾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内容特点实质决定其过渡性现实可能性三大改造举措历史经验基本制度初步确立时间标志重大意义理论依据:《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3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953.12毛泽东投票选举人民代表4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限性质特征社会矛盾1949-1956年。1.建国时设想:相当长,15年至20年(工业化是前提)2.1952年:改变初衷,立即过渡。原因?社会主义性质,过渡性质,非独立形态。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但前者占主要地位政治:国体,一领导一基础四联合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体,一领导多协商(人大政协);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个体、民族资本主义、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即反帝,科学即反封建…A.国内(解决土地问题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B.国际: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可能会很长政治特征是大联合!5新民主主义社会特征经济领域:“五并存”1.国营经济:比重不高(先进),控制命脉2.个体经济:比重最大(落后),遍布城乡3.私人资主经济:一定比重(先进),集中城市4.合作社经济:比重很低,零星分布于流通领域5.国家资本主义:比重最低(即“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意义重大。19.1%6.9%0.7%1.5%71.8%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土改完成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小农阶级手工业者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国家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五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52年底统计)掌握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重工业重要基础设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力。民用轻工业比重最大,代表落后的生产力即手工劳动、靠天吃饭,且从业人口最多,数以亿计。一穷二白的表现。7特殊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工人阶级欲走社会主义道路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手工业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土改完成后)。用何种手段解决这两大矛盾?是无偿掠夺还是有尝国有化?关键是看两个阶级的关系。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中共)是盟友关系,结成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建,特别是解放战争中,政治关系经受住了考验,归根到底,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阶级性格决定的:革命性/妥协性;新中国成立后,既有剥削对立的一面,也有合作和利益相同的一面。因此,无产阶级可以团结之、改造之。8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特征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这是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1)1.理论渊源:毛泽东的“两步走”理论。2.过渡时期的任务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奠基。3.过渡的目标:迈向社会主义,中共领导的理想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庄严宣告:“占全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4.过渡的条件:国际。苏东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壮大;国内。工人阶级:A.政治,掌握国家政权;B.经济,国营经济控制经济命脉。C.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占据主导地位。11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1949年9月,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期间1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1.过渡时间。15—20年2.工业化在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在后。即先发展生产力,后变革生产关系:国家工业化私营工业国有化个体农业集体化3.过渡形式。师承列宁,“间接过渡”,迂回前进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邀请部分国民党起义将领和民主人士游览天坛1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保障1.政治保障: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掌权;2.经济保障:国营经济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毛泽东于1952年国庆,检阅游行14为什么是“间接过渡”,迂回前进?反映了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1.师承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2.结合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主义缺乏必要物质基础15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经过三年卓有成效的治理,到1952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此时,毛泽东和中共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即完全可以提前进行……161952年中酝酿,1953年12月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向全党全国明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而合作化运动早在一年前的北方农村已经全面开始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8过渡的形式:由夯实基础的“间接过渡”到时不我待的“直接过渡”,原因?1.美国因素。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敌视新中国,无和平2.苏联因素。苏共对中共的看法,是社会主义吗?3.中共与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关系,冲突频繁4.意气风发的中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快速恢复国民经济5.毛泽东的个人局限。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认识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19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2.特点:1)符合国情。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辨证统一。建设什么?改造什么?3)长期过渡。即逐步改造,逐步过渡,用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实质:生产关系领域的一场革命,改造私有制20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建国初,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情况时说:“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21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历史经验1.资本主义道路即英美法和德日俄模式:国家主导加自由市场。原始积累+科技产业革命。即对外殖民扩张,对内掠夺农民(“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进行原始积累,以获得资本、劳动力、土地、市场、原料。蒸汽革命带动工业化的步伐。轻--重--农的发展顺序;“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毛泽东)。中国已丧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2.社会主义道路即苏联经验:国家主导,周密计划,没有对外掠夺和获取外援的机会(苏联),发展资金靠暂时牺牲农业获得(“剪刀差”);主要靠自力更生,同样重视科技革命,优先发展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国防工业先行。重--轻--农的发展顺序,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座煤矿蒸汽革命工业革命的引擎2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结论:中国工业化必须效法苏联!1925.4苏共十四大,斯大林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31.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2.工业化对农业的有高要求,个体小农难以承载工业化对资金、原料和市场的需求。3.对资改造是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有尖锐的一面——总之,只有加快三大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才能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一化”与“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工业化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1)80%20%国营经济私营经济•1.强大而且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中国的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其而建立起具有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它控制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经济命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现代工业中固定资产的比例56%44%国营经济私营经济40%60%国营经济私营经济全国工业中总产值比例构成全国批发商业营业额的比例2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2)2.土改完成后,我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互助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增加生产,避免两极分化;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业合作化不能坐等。没有大机器,靠协作,也可增产2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3)3.1953年底以前,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公私合营的高级阶段。对资的利用、限制和改造,积累了向社义过渡的经验2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4)4.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的发展生机勃勃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中国产生吸引力。而资本主义对华封锁,战后经济恢复速度远不如苏联。总路线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列宁:民主革命的终结,就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坚决斗争的开始,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万里长城”;前一个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个革命,后一个革命可以继续解决前一个革命的问题和巩固前一个革命的事业。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势力是意见及其困难的事情,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好宣传提纲》指出:过渡时期之所以必要和所需实践较长的的原因:1、我国经济文化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老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须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2、我国有及其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步骤: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循序渐进阶级政策:依靠团结限制消灭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选择道路:合作化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贫农和下中农占农村人口60-70%,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1956年9月,全国农村全面建成高级社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结束,比毛泽东的计划还提前了3年……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20%80%入高级社入初级社1956年底,1.17亿入社农户中
本文标题:“毛邓三”《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陈国新课题组制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0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