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95市政学全书所有简答(第一章至第十二章)
市政学全书所有简答(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章绪论研究当代中国市政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市政的主要特征:(多选或判断)P4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历史性(市政也是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3、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五一节组成的有机整体)4、综合性(现代声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市政学的研究对象:P71、市政学研究市政主体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市政学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P10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P101、与政治学P102、与行政学P113、与城市学P11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P12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P15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的特点:①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②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③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④文化构成的异属性。2、城市形成的条件:包括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①战争性质的变化②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③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3、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①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②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③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④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⑤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4、城市化的特点:①增长迅速而持续。②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③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5、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采用的是“人口比重”的城市化水平指标。6、城市化衡量的单一指标有:①城市化水平指标②城市化速度指标③城市化质量指标7、在城市化的共性看,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主要在于三个方面: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③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②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③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④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⑤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①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②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③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④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市场化的直接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②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③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的展开得以实现8、城市化的类型:①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②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可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9、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①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年)②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年)③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④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⑤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0、中国城市化的特点:①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这是与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区别)②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③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⑤人口的高增长量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1、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体系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③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④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12、简述中国城市化的方针:①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②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③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13、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难以替代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②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④少数特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14、中等城市的优势主要有哪些方面:①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③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的协调(两种方式:内涵式与外延式)15、小城市的发展对我国农村城市化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②利于农村社会转型。③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16、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①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增②城市成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③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④城市亦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17、简述消极型城市化状态的类型:(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1、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和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2、城市功能的特征:①整体性②结构性③层次性④开放性3、城市功能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共同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②主导功能(是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作用的功能,它影响或左右着城市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特殊功能(是指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而是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④综合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主导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4、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自然条件。第二,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第三,行政区划。5、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①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②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③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后工业时代,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6、城市功能优化(合理化)的基本途径:第一,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第二,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第三,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7、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8、城市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城市的产业结构②城市的企业结构(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企业的规模结构)③城市的所有制结构④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9、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是什么:①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呈不断增加的趋势。②在整个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重不提高,轻工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增大,基础工业日趋势下降。③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休型产业演进,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演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支住产业。10、城市流通结构的主要内容:(略)①城市流通与城市生产、城市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关系。②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私营商业、外资商业的比重和相互关系。③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组成及相互关系。④市场的竞争程度、垄断程度和政府管制的程度。⑤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11、城市分配结构的主要内容:①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②积累基金的分配结构和消费基金的分配结构③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析12、城市的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①城市的政治结构②城市的文化结构③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④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13、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第二,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14、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②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15、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②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16、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体形态)三种形式。17、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②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18、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①经济发展②企业行为③居民行为19、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哪些原则:①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②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③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20、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合理化)必须遵循哪些基本要求:①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②实现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平衡③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④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⑤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⑥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21、城市体系的特点:①整体性②动态性③开放性④层次性⑤重叠性22、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能否发生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①互补性②中介性③可输性23、简述城市分布的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德国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24、城市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心城市的数量多寡和组合形式,城市体系的类型有:金字塔型、多核型、网络型、带状型。25、区域一般具有同质性、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26、区域的作用:①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②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③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④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⑤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27、经济区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中心。②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③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④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28、经济区的特点:①经济区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的,依靠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自发结成的彼此依存关系,因而是内在经济力量的地区结合。②经济区是建立在平等协作、等价交换、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从而组合为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成员间共存共兴、俱损俱荣。③经济区没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经济区之间往往犬牙交织,相互渗透,重叠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且经常变动。④经济区在组织形式上以网络的形式存在和维持。29、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②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③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④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⑤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30、为什么说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及其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其次,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第三,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
本文标题:95市政学全书所有简答(第一章至第十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1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