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西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西省旅游局二O一一年六月—1—目录一、发展回顾与机遇挑战……………………………………………1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2(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空间布局…………………………………………………………3(一)一核(二)三级旅游服务体系(三)六大旅游板块(四)八条精品线路(五)八大休闲度假区域(六)重点旅游景区四、旅游体系建设………………………………………………………8(一)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二)构建城旅融合的旅游城镇体系(三)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四)健全旅游产业体系五、旅游集聚区建设…………………………………………………12(一)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二)优秀旅游目的地(三)旅游产业园区六、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15(一)培育和推广旅游品牌(二)塑造和提升旅游形象(三)积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四)推广提升旅游节事活动(五)加大旅游市场推广力度七、品质提升与质量监管……………………………………………18(一)实施旅游质量提升工程—2—(二)加强质量监督和行业管理八、产业创新与业态培育……………………………………………19(一)培育发展新型旅游业态(二)壮大旅游产业主体(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九、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20(一)旅游保障措施(二)旅游规划实施—1—为指导我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推进我省文化旅游强省的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山西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发展回顾与机遇挑战“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省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景区素质明显提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影响有效扩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全省累计接待境外游客458.16万人次,为“十五”期间的3.58倍;实现旅游创汇15.29亿美元,为“十五”期间的4.15倍;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85亿人次,为“十五”期间的2.06倍;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617.79亿元,为“十五”期间的4.82倍;实现旅游总收入3725.27亿元,为“十五”期间的4.77倍,旅游经济总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规划目标已提前完成,旅游业在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业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旅游战略升级、消费需求拉动、交通高速发展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我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省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旅游业作为我省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接续产业,将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获得转型—2—发展与跨越发展的超常机遇,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新跨越。同时,我省旅游业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表现在:开发建设滞后,发展方式粗放;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足;服务设施落后,产业体系不全;旅游品牌薄弱,营销推广乏力;保障体系欠缺,竞争优势弱化等。只有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我省旅游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以构建山西旅游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推进旅游集聚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旅游要素建设、营销创新、服务提升和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再造一个文化旅游“新山西”,为将山西建成我国文化旅游强省奠定基础。(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我省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市场品牌效应凸显,产业素质大幅提高,产业效益实现倍增,产业作用显著增强。力争将山西建成我国文化旅游强省,成为中国新兴的山水避暑休闲胜地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规划指标—3—(1)旅游者人数到2015年入境旅游者人数达262万人次,年均增长15%左右;接待国内旅游者达2.4亿人次,年均增长14%左右。(2)旅游业总收入与增加值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0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7%左右,实现新一轮旅游倍增计划,“十二五”期末旅游总收入比“十一五”期末至少翻一番;旅游业增加值达102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3)旅游就业人数2015年我省旅游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6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人。(4)旅游满意度指标旅游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平均每年增加1%,旅游从业者满意度到2015年提高到80%以上。(5)出游与消费指标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6)旅游节能减排指标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三、空间布局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核、三级服务体系、六大旅游板块、八条精品线路、八大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十八大核心景区”的大旅游格局。(一)一核—4———以太原市为主体,辐射周边区域,建设全省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山西重要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古晋阳旅游集聚区,大力培育城市主体旅游产品,建设环太原游憩带,突出太原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的优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发挥其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组织与辐射带动作用。(二)三级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省、市、县与景区三级旅游服务基地,形成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无间隙、全方位的旅游服务。——省级旅游服务基地,在太原建设省级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太原旅游集散中心,提升完善山西旅游信息平台,形成服务全省的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市级旅游服务基地,以大同、运城、长治、晋城为重点,包括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临汾等地级市,建设市级旅游服务基地,形成区域性的旅游服务基地。——县与景区旅游服务基地,在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县、大型景区建设第三级旅游服务基地,成为本县或景区的旅游服务平台。(三)六大旅游板块——宗教古建旅游板块,范围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和忻州市北部。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管涔山为核心景区,带动恒山、雁门关、河边民俗馆、右玉生态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管涔山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右玉生态旅游度假区、忻州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区。发挥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和靠近京津、毗邻河北、内蒙的地缘优势,把该板块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宗教古建旅游品牌。——晋商文化旅游板块,范围包括太原市、晋中市及吕梁市的部分地区。以平遥古城、晋祠、绵山、杏花村为核心景区,带动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重点景区。发挥现代交通网络、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把该板块建成国内外著名的晋商文化旅游区。—5———寻根觅祖旅游板块,范围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以解州关帝庙、洪洞大槐树、历山为核心景区,带动尧庙华门、云丘山、李家大院、运城盐湖、舜帝陵、五老峰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运城盐湖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以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联动陕、豫及黄河沿线旅游区,把该板块打造成海内外华人寻根觅祖旅游目的地。——太行山水旅游板块,范围包括长治市、晋城市和阳泉市,辐射晋中市东部的太行山区。以太行山大峡谷、皇城相府、平定娘子关为核心景区,带动王莽岭、太行水乡、天脊山、珏山、蟒河、柳氏民居、藏山、翠枫山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太行山生态体验旅游度假带、长治湿地休闲度假区。发挥太行山水、神话文化、古堡文化与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把该板块建成国内一流的山水观光与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黄河文明旅游板块,范围包括忻州、吕梁、临汾、运城黄河沿岸区域。以壶口瀑布、鹳雀楼、碛口古镇为核心景区,带动老牛湾、北武当山、苍儿会、永乐宫、普救寺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关帝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该板块重点是开发我省沿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培育独具魅力的黄河文明旅游品牌。——红色经典旅游板块,范围包括武乡、黎城、左权、兴县、石楼、交口、昔阳、阳泉郊区等区域。以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为核心景区,带动黄崖洞、八路军总部麻田旧址、兴县蔡家崖、红军东征旧址、四八烈士殉难处、大寨、狮脑山百团大战遗址等景区。围绕太行、晋绥、东征等红色旅游主题,整合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该板块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红色经典旅游品牌。(四)八条精品线路——世界遗产游:以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为核心,组合沿线旅游景区,形成山西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6———古建宗教游: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恒山为支撑,以右玉、芦芽山、雁门关、河边民俗馆、平朔露天矿等景区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晋商民俗游:以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绵山为重点,以晋祠、天龙山、常家庄园、王家大院、张壁古堡、石膏山等景区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寻根觅祖游:以大槐树、壶口瀑布、关帝庙为重点,以尧庙、尧陵、仙洞沟、永乐宫、广胜寺、云丘山、运城盐湖、历山、普救寺、五老峰等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太行山水游:以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皇城相府为重点,以太行水乡、天脊山、珏山、蟒河、红石公园、通天大峡谷、析城山等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红色经典游:按太行、晋绥、东征等主题分为若干线路,重点发展武乡—黎城黄崖洞—左权麻田旅游线路。——黄河文明游:以老牛湾、碛口古镇、壶口瀑布、鹳雀楼为重点,以娘娘滩、万家寨、西口古渡、乾坤湾、克难坡、黄河大禹渡、黄河古栈道等为补充,围绕重点景区组合成若干旅游线路。——吕梁风光游:以庞泉沟、北武当山、碛口古镇为重点,以苍儿会、杏花村、卦山、玄中寺、安国寺等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五)八大休闲度假区域“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八大休闲度假区域。——国家级休闲度假基地:管涔山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长治湿地休闲度假区。——省级休闲度假基地:太行山生态体验旅游度假带、右玉生态旅游度假区、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运城盐湖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关帝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忻州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区。—7—(六)重点旅游景区优先开发建设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提高景区的辐射带动力和我省旅游核心竞争力。全省将建设、完善18个核心旅游景区、32个重点旅游景区。——18家核心景区: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皇城相府、晋祠、应县木塔、管涔山、娘子关、绵山、碛口古镇、杏花村、太行山大峡谷、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解州关帝庙、鹳雀楼、历山。——32家重点景区:太原九龙国际文化生态园、太原汾河景区、太原东湖醋园、中国煤炭博物馆、灵石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浑源北岳恒山、临汾尧庙华门、芮城永乐宫、永济普救寺、阳泉翠枫山、盂县藏山、平顺太行水乡、平顺天脊山、运城盐湖、万荣李家大院、阳城蟒河、泽州珏山、盐湖区舜帝陵、定襄河边民俗馆、乡宁云丘山、右玉生态旅游区、文水苍儿会、沁水柳氏民居、太原市森林公园、代县雁门关、方山北武当山、永济五老峰、黎城黄崖洞、陵川王莽岭、榆次常家庄园、昔阳大寨。四、旅游体系建设(一)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1.健全三级旅游服务体系依托三级服务基地的建设,建立和健全省、市、县与景区三级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数字化旅游信息平台、区间服务区、旅游咨询点、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服务网络,为游客全程旅游提供完整、高—8—效的优质服务。2.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以全省旅游基础信息资源底层数据库及数据存储应用智能化管理平台为核心,建立以全省旅游网站集群、全省统一旅游呼叫平台和统一手机移动旅游网为主要载体的综合立体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化支撑体系。在旅游行业大力推广使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高等级的旅游景区
本文标题:山西省十二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2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