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课件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高密市第二中学孙建淑——苏轼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背景剖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从字面和内涵上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怕什么呢?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烟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习以为常了。面对人生风雨,不如任其自然,泰然处之。”——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的潇洒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已而遂睛」,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宠辱皆忘,无所谓得失的淡定与从容。风也好,雨也好;阴也好,晴也好;沉也好,浮也好,人生看得几清明。•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背景简介苏轼的妻子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她聪明美丽,性情温和,与苏轼感情甚好,不幸的是宋英宗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王弗开封病逝,年仅二十七岁。王弗的去令苏轼很是悲痛。王弗先葬于开封外,第二年又归葬于苏轼老家四川。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词文朗读朗读欣赏上片:写尽相思之苦下片: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梦前——梦中——梦后开篇抒情,十年永决欲诉境况,千里阻隔纵使相逢,亦应不识时间空间容颜梦中所见,轩窗梳妆因梦所感,年年断肠难忘凄凉憔悴上片下片迷离恍惚情真意切抒发哀悼失意之情铺垫“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日,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词人则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加以指点评说。词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段,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场景。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果非要说点什么,苏轼会对妻子说什么?•十年茫茫,酒也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十年茫茫,苦无人诉,恨无人念。•十年了,日思夜想的,还是你。•那夜,梦见了你。小轩窗,正梳妆。•你没变,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年轻、漂亮。•十年的光阴,我变的苍老的很。•十年的生死离别!•再次的相逢,在梦中的相逢,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我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志。•纵使我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一见你,也化作一汪春水,二度春风,三分柔情。明月夜,短松冈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冈。”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散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凉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梦前梦后月圆人亡相顾无言十年生死梦中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感情的发展十年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更苦梦醒而只剩冷月松冈,则更苦感情随着入梦和梦醒,一步步深化。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谓一字一泪!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内容情感手法江城子VS鹧鸪天江城子鹧鸪天相同,都是悼念亡妻之作赋为主,虚实结合,对写,细节赋中有比,比兴兼用。追忆细节相同,思念亡妻之情深,个人遭际之苦楚.风格奔放激越沉郁悲戚比较鉴赏,辨别风格《江城子》:思《定风波》:任十年之思千里之思梦中之思无尽之思挫折面前不退缩的旷达荣辱沉浮如烟云的潇洒表现手法《江城子》:虚实结合,抒魂系梦绕之情《定风波》:语带双关,直抒胸臆写豪情情感基调《江城子》:声情凄婉,境界开阔《定风波》:气韵高旷,豁达乐观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婉约与豪放并重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刘熙载称“可作全词的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即谓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离不即”之间。惟其“不离”,方能将种种比兴想像切合本体,有迹可求,此词家所谓“不外于物”;惟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像,此词家所谓“不滞于物”。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反衬,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之意。不言“离枝”,而谓“抛家”,貌似“无情”,如韩愈《晚春》所云“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实则“有思”,似杜甫《白丝行》所言“落絮游丝亦有情”。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六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以落红陪衬杨花,盖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者,乃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这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春水觅踪,可谓一往情深;但杨花不见,惟有一池浮萍在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奇妙的想像兼以极度的夸张宋初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
本文标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3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