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2届高三专题复习课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部分【考情分析】1、考纲解读: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基本史实、基本概念考查的角度看,本专题应重点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主要包括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主要应从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等角度来把握。第二,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重点内容是欧洲宗教改革。重点掌握改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第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要全面理解每次改革,把握各国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2、考情分析:改革史内容是传统高考的的热点和密集点,新课标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虽然属于选修内容,但根据教育部考试大纲的规定,改革和其它选修模块一样仍然作为考试的内容,只不过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考查一道材料题。纵观2010年新课标各地高考都涉及到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内容,并且考试重点都侧重了中国史。3、复习方法:学习本专题知识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改革的认识;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的比较探究,把握各国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其中,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述以下改革:(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达到富国强兵之效。(2)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进程的步伐。(3)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4)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述以下改革:(1)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旧的生产关系,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2)西欧的宗教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对历史的发展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4)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为埃及注入了新的发展活。(5)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的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知识交汇】第一单元梭伦改革1、认识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梭伦的成功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客观条件: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主观条件: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等等。启示: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发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与时俱进搞改革,求真务实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要靠理想、奋斗和机遇。2、梭伦改革的特点(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打破贵族专权。(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2)“中庸式”: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梭伦改革的历史影响(1)历史意义:梭伦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对雅典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2)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贵族仍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和政治权力;获利最多的是工商业奴隶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梭伦由于遭到下层平民和贵族两方面的反抗,被迫出走他乡。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的异同(重点)A、相同:(1)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即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2)诸侯争霸激烈。(3)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4)都注重经济和军事改革。(5)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旧制度的瓦解。B、不同:(1)历史条件:春秋时期社会转型才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的封建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开始起步;而战同时期则是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2)性质: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3)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从改革赋税制度人手;而战国时期的改革,既有对经济基础的变革,更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而且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影响:战国时期的改革比春秋时期要更彻底,涉及领域广,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文化、法律等;春秋时期的改革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收效不大,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2、商鞅变法面临的时代特征及其改革必然性是什么?①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变法的根本原因)②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③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变法的直接推动力)④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3、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难点)(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大。(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②两者的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4、如何评价商鞅变法?①积极性(历史作用):A、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从“废井田,开阡陌”的影响分析)B、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军功地主大量涌现,并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可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②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B、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总之,商鞅变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从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着手,具体如下:(1)汉族对北方各族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①经济上:均田制、租调制的颁布和实行,使鲜卑族劳动者成为农民,脱离了游牧生活,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同时鲜卑贵族变成了地主——经济生活的变化;②文化上:各种移风易俗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汉化。如易服装、改汉姓、通婚姻和讲汉话等。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2)北方各族,尤其鲜卑族对汉族的影响: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影响。在服饰、食物等方面也显示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起的作用?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分类,最后归纳指出,这些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具体如下:(1)经济上: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鲜卑的牧民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2)政治上:在改革中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3)思想文化上:改革中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启发: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项目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背景1、必要性:阶级矛盾(政治制度建设的欠缺)和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尖锐计划,社会动荡不安。2、可能性:(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出现;(2)冯太后掌权,督促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3)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改革信念坚定。1、必要性:社会危机严重(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三冗”与“两积”引起社会危机。2、可能性:(1)庆历新政失败提供经验教训;(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提供政治保障。目的缓和民族独立与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内容1、前期:创立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2、后期:实行汉化:(1)迁都洛阳(2)移风易俗1、富国之法(经济):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军事):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科举和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结果成效显著,改革
本文标题:2012届高三专题复习课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5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