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诗文诵读三要领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诵读,不仅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功,也是复习迎考阶段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如何诵读?要领有三。一、读准字音1.把字音读正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是古诗文的常考点。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学生多容易读半边音,如“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中的“诣”,“由是先主遂诣亮”(《隆中时》)中的“诣”,都应读“yi”,不读“zhi”;“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中的“蹴”应读“cù”,不读“jiù”。有些字在古诗文的具体语境中与现在通常的读音不同,这种现象叫异读。古诗文中的异读有三类:1.破音异读。它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例如:“王”,现在只作名词用,读“wáng”,但在古诗文里,除了作名词时读音和现在一致外,还可用作动词,读“wàng”,意思是“为王,称王”,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2.通假异读。它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由于古今音变,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会有不同。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中的“说”通“悦”,是愉快的意思,就读“yuè”,而不读“shuō”。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燕”是地名读“yān”;“可汗大点兵”(《木兰诗》)中的“可汗”读kèhán。有些双音词,意思和单音词不同,字音也就不同。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中的“汤汤”,当“水势很大”讲,要读shāngshāng不要误读为tāngtāng;“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中的“参差”读cēncī,不能误读为cānchā。二、读清句读句读是指文词停顿的地方。课文都已加上标点符号,诵读时只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即可。但是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还得特别注意。1.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也发生变化的时候,要分开来读,不要错把它当作一个词合起来读。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上面这个句子中的“地”是名词作主语,“方”和后面的“千里”合起来作谓语。因此,诵读时要稍作停顿,“今齐地/方千里”;如果“地方”连读,就错了。2.一些较长的句子,诵读时要注意句中停顿,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时》),这是由几个分句构成的长句,如果处理不好句中的停顿,语意,语言结构就会一片混乱。两个“将”字词性不同,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必须分读,即两字之间要稍作停顿。前一个“将”同“上”合成一个名词,读jiàng,是“命”后边这个作宾语的句子中的主语中心语,后一个“将”是动词,读jiāng,是带领、率领的意思,是谓语中心语;“将荆州之军”后又应稍作停顿,“将军”后,“出于秦川”前也应稍作停顿,“出于秦川”后停顿稍长,以显示出师的方向和目的;“百姓”后,“以迎将军”前又应稍作停顿,以表明将军率众出秦川的效果。这样诵读就能较为准确地表达语音停顿同句子内部结构的关系。3.古诗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夫”“盖”“其”“若夫”“至若”等,诵读时必须做些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续,否则就会影响文意的理解。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这里的“盖”字用来发表看法,语气比较委婉,带有推测意味,如果念成“盖一岁”,就起不到统领作用了。《岳阳楼记》中的“若夫”领起“悲”的一大段文字,“至若”领起“喜”的一大段文字,更是非单独停顿不可。三、读出语气在古诗文里,词语的选用词的感情色彩、句子构造、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诵读时就要把文句、诗句的语气传达出来,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例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强烈地反映了作者无比激愤感慨,以及迫切希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之情。如果不把语气诵读出来,文章的感情,气势和节奏就无从体现,文章的妙处也就体会不到了。所以读文章不应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来体会语气,才能心领神会,尝到读书之乐。最后要说明的是,诵读必须用普通话,要出于自然,不要拿腔作调。另外,诵读古典诗歌,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本文标题:古诗文诵读三要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5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