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典推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关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义的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刺杀秦国的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的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李嘉诚《圣经》:“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2·对10章节进行分类。疏通文意,解读文本明确:1·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2·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义与富贵---134则;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5679则;三是义与勇敢---810则一、义和富贵“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研讨分析,明确重点章节1【原文】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⑷,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通假字:而,通“如”,如果。(3)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⑷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译文】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评析】•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许霆,1983年出生,山西翼城县人,高中毕业。2006年在广州利用ATM机故障取走17.5万元人民币,案发后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辩论,成为近年来司法界的著名案例。2007年12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审改判5年有期徒刑。2010年7月30日因表现好假释出狱。•3【原文】子曰:“饭(1)疏食饮水,曲(2)肱而(3)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4)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基础知识】(1)饭,名词作动词,吃。疏食:粗糙的饭。(2)曲,形容词作动词,使弯曲。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3)而,连词,表修饰关系。(4)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文】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曲肱而枕之”意思是说弯着胳膊枕着它。吃粗粝的食物,喝冷水,弯着胳膊肘作枕头,其中也充满了欢乐。为什么会这样呢?生活如此贫寒如此简单有什么可乐的呢?这里有一个意思孔子并没有明确地点出来。对他来说,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句,意思是说,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总之,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11月15日晚上,发帖者骑车经过河北省邢台市中兴西大街和钢铁路交叉口(辰光超市西南角),闻到了一股烤红薯的香味,便停下来挑了一个,然后拿出10元钱给卖红薯的大哥(看不出他的年龄,称他为红薯大哥吧)让他找钱。•“红薯大哥”一边找零钱一边说:“你给了我多少钱?”“?”“10块钱啊”,发帖者不耐烦地回答。“你再好好看看”,“红薯大哥”又把发帖者给他的钱递了回来。发帖者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50元的,晚上昏暗路灯下他当成了10元给了“红薯大哥”。“该多少钱就收多少钱,咱不能多要,谁挣钱也不容易。”“红薯大哥”说。两年前,李大哥从外地来到邢台,靠推着车卖烤红薯为生,熟悉他的市民都称他“红薯大哥”。刚开始,老伴儿说:“你就别去邢台了,在家种点菜,凑合着过吧。”可李大哥明白,如果自己不去卖烤红薯挣点钱,一家人的开销就更加艰难,于是,他坚持来到邢台,做起了小生意。每天5时,他就起床把煤炉生好火,然后把洗好的红薯放进去烤一个半小时左右。7时左右,他推着三轮车到牛城各大街道去卖,中午就在附近花一两元钱随便买点儿东西吃,晚上回到家,还得洗红薯。一天忙下来,就到了深夜。卖烤红薯不需要固定摊位,把小车在路旁一停就可以做生意了。李大哥基本上都在辰光超市附近卖,双休日每天能卖20多公斤,平时也就10多公斤,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四五十元。虽然家里很困难,但“红薯大哥”明白,自己劳动所得的钱他就要,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他一分都不会要。李大哥还告诉记者,自己在邢台这两年,也曾多次受到过别人的帮助,他不能昧着良心去要不该是自己应得的几十元钱。如今,“红薯哥”的事迹在当地网络已经蹿红,感动了众多网友,不少人表示要多去他那儿买红薯,支持一份善心。•4【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2)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3)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释:(1)处:安居,可以理解为接受。(2)恶:厌恶(3)恶:疑问代词,哪,何【译文】孔子说:“富和贵,这是人想得到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贫和贱,这是人厌恶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仁,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义中取利小结: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万隆背后的背板上写着“刻骨铭心的教训,生死攸关的考验”在央视曝光“瘦肉精”事件过去10天后,各地下架双汇产品的消息依然不绝于耳。万隆表示,受央视报道的影响,双汇的市场受到冲击,部分地区产品下架,企业的市场、品牌信誉和经济效益包括资本市场都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他说:“3月15日双汇股票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3月15日起到25日,10天时间即影响销售10多亿元。”也就是说,双汇销售额每天损失超1亿元。走了瘦肉精来了注胶猪你还敢吃猪肉吗?黑心商贩竟灌出注胶猪美国媒体报道,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玩具泥胶的化学成分麦当劳过期食品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不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及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在这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一些不法商家为追逐利益而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良知。商家要赢利,无可厚非,但赢利的前提是要给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而不是为了逐利置社会责任和公德于不顾,弃良知与道义于脑后。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引来公众一片讨伐之声,而双汇董事长面对媒体时只说公司因此损失了多少多少钱,而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只字未提。如此唯利是图,只会寒了公众的心,损毁了企业形象,失去了公众的信任。食品不比其他的商品,它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牟利而损害公众的利益不是商家长久生存的法则。因此,商家在大把大把赚取财富的同时,要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口碑,才是商家的经商之道。二、义与君子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8、10•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2)”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3)也。夫子时(4)然后(5)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6)然?岂其然乎?”【基础知识】(1)状语后置(2)主谓倒装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3)以:介词,把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过错(4)时:名词作状语,在适当的时候(5)然后:这样/以后(6)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卫国大夫公叔文子这个人,说:“是真的吗?夫子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即告诉您这话的人弄错了)。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对于财物,符合道义才取,所以人们不讨厌他取。”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义”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5【原文】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之知(2),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3)之以礼乐(4),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基础知识】古今异义:(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成年人。(5)必然:一定,这样通假字:(2)知:通“智”,聪明(3)文:名词作动词,修饰(6)要:通“约”,贫困文言句式:(4)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算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
本文标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典推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9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