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3关-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
应试高分策略部分第3关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栏目导航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命题情报•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统计如下:命题情报年份文本选材考查点赋分2016全国卷甲唐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投赠诗思想感情表达技巧11分2016全国卷乙唐诗《金陵望汉江》(李白)写景抒情诗诗歌形象及其作用思想感情11分2016全国卷丙宋诗《内宴奉诏作》(曹翰)叙事抒情诗诗歌语言思想感情11分2015全国卷Ⅰ唐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边塞诗思想感情表达技巧11分年份文本选材考查点赋分2015全国卷Ⅱ唐诗《残春旅舍》(韩偓)羁旅思乡诗思想感情语言技巧11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宋词《阮郎归》(无名氏)写景抒情诗思想感情表达技巧11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唐诗《含山店梦觉作》(韦庄)宋诗《宿渔家》(郭震)羁旅思乡诗思想感情表达技巧11分命题特点1.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写景诗、羁旅诗、送别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是考查重点。2.从涉及考点看,近几年以考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形象和语言题往往融合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3.多采用传统的命题方式,审题难度不大。•古诗鉴赏,读懂诗歌是第一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歌,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进而解读古诗。•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总之,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第一步,读标题——把握关键信息•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策略与技巧•1.把握标题携带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考卷诗题重要信息2016年全国卷甲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交代写作对象(曹霸将军);②点明诗歌题材(投赠之作);③暗示作者情感(恭维、赞美)。2016年全国卷乙金陵望汉江①点明地点(金陵);②点明事件(望汉江);③交代诗歌题材(写景抒情诗)。考卷诗题重要信息2016年全国卷丙内宴奉诏作①交代写作背景(内宴);②暗示作者情感(奉诏而作)。2016年上海卷野望①点明地点和事情(野、望);②交代诗歌题材(写景抒情诗);③暗示诗歌应知人论世。2016年北京卷西村①点明地点(西村);②暗示诗歌题材(记游诗)。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①点明地点(舟中);②暗示诗歌题材(羁旅诗);③暗示作者情感(孤寂)。•2.联想标题隐含的信息•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例如:诗歌带着标题读诗的三个步骤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1.读标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2.猜想: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3.读诗: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句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月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一般在题目中含有“歌、行、引、曲、吟、谣”等表示体裁的字,如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诗。•第二步,读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作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1.词语的错综颠倒•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此类例子较多,复习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2.词语的超常搭配•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秋色”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具象的感染力。这起调二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地渲染,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从这里,我们亦可窥见张孝祥的词作风格应介于苏轼与辛弃疾之间,既有苏的清旷,又有辛的雄豪。•3.词语的省略压缩•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我们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4.诗句的反常组合•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明诗意,明题意。•第三步,赏意象——参悟意境•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月亮”“鸿雁”,是相思的代名词;“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红豆”“连理枝”“比翼鸟”用以表达美好的恋情。•第四步,读注释——掌握背景资料•诗歌注释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因为如果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命题者肯定不会加上,加上了就必然会对理解诗歌有帮助,所以这些注释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④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⑤提供“诗歌作于贬官或流放”一类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心境。•[模板演示]试题原文读诗示范(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步骤一:读标题标题交代了诗歌所选数量和写作对象。步骤二:读正文,理解“诗家语”①抓住“白发多”“凄凉”“闽地死”等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感知悲凉的情感基调。②“残石马”“泣铜驼”是倒装句,应为“石马残”“铜驼泣”,展现了一片萧条、破败、荒凉之景。步骤三:赏意象两诗诗中“残石马”“废殿”“独雁”“荒寺”等意象渲染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意境。步骤四:读注释注释交代了时代背景——北宋徽宗年间,再联系诗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北方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自主尝试]•(1)赏析第一首诗中的画线句。•解析: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悲泣。诗句运用了对仗(对偶)手法,“残”“废”写出了陵园的荒凉情景,“泣”字采用拟人手法,寄托了京都百姓的哀痛。情景交融,使人感慨万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本文标题:(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3关-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1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