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算用结合研究报告
12《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峰峰矿区实验小学连秀粉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算用结合教学,强调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是为了计算而教,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更是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各种计算形式来提高他们的计算技能和熟练程度,使计算变成了枯燥的演练。学生学到的计算完全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明显脱节。在如今的课改推进中,教师们又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但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在这里看似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也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却很高,特别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在我们具体的教学中,又要如何做到算用的结合?使小学二年级学生用所学的计算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算与用的和谐结合。由此,我提出——《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二、课题的设计(一)概念界定“算用结合”中的“算”指的是计算教学。“用”指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算用结合”,是探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把数和计算与解决问题这两块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育人功能。“算用结合”能力是指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现状,优化算与用的整合,以“算用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和用计算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感与获取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13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二年级“算用结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研究内容1、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教学现状调查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进行情况分析。2、探索“算用结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1)创设情境,以用引算的研究。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单元主题图和大量的情境图,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自主地探究计算方法,找到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2)理解算理,以用理算的研究。通过长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加强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积极探究算与用的方法。(3)关注经验,以用促算的研究。利用练习课、整理复习课、活动课与计算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之前的铺垫,让学生再次算用结合,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步入生活,以用激算的研究。让学生从生活与各个学科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的提出问题,提高计算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对象为了方便课题的顺利开展,以自己所教的实验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为实验班展开课题研究,对比参照班为本校的二年级二班。(五)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探索,边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实践中总结、反思、调整、提高。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总结出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策略,在实践过程14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践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实践。三、理论依据1、政策法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算用结合还主体于学生,享受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提高计算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创建算用结合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算用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算用的结合,正是对建构主义的实践。四、研究过程我的个人课题《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于2012年8月开始拟定方案,并经峰峰矿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所组织专家评审,被正式批准立项为峰峰矿区教育科学2012年度个人课题。课题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8)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工作:1、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2、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收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小学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资料信息,进行探讨;3、制定研究方案并修改、完善,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2012年8月期间,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积累和充实理论知识,我认真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包括大量关于算用结合的著作、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还有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相关理论学习笔记。152012年8月中旬,我开始拟定详实的实施方案,随后,在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形成更具操作性的《课题实施方案》,顺利完成课题开题工作。2012年8月下旬,为了更好的了解实验班级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状况,我对实验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61份,随后,对调查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于8月底完成《二年级数学算用结合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报告中对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现状,包括学生对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习惯、效果及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归纳总结出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误区和原因,以及下阶段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算用结合的方法。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9-2013.4)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1、根据初期方案开展研究,进行具体的备课、上课,在计算课中探索、实施,并随时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对照,是否能达到研究目标,随机进行调整;2、通过探讨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写出课例分析,边研究,边实践,总结出更有效的训练方法;3、及时进行阶段性分析与小结,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4、回顾、反思,积累课题实施的第一手资料,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2012年9月—12月,我结合课题实际,尝试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展开有效的算用结合方法指导的教学,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实施训练方案,从激发学生对算用结合的兴趣入手,不断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方法调整,得出科学有效的算用结合训练方法。实施阶段中,我着重采取以下策略展开课题研究:一、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起点。在激发学生对算用兴趣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创设情境。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通过故事引入、图片展现、语言描述、媒体展示、游戏等多种方式从学生角度、生活角度、教材优化角度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激情,使他们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最终热爱计算,能够解决问题。162、形式多样的计算。为调动学生的计算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经常采用游戏、开火车、分小组、分男女、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计算之中,而不是单调的仅仅让个别孩子在参与计算。3、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够解决身边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知识的熏陶。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借助这一特点,在指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采用问题研究、探究学习、讨论辩论、互教互学等渠道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效果很好。4、激励评价。在指导计算和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多用“多有创意的想法啊,同学们也想到了吧!”,“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太有价值了,老师没想到同学们这么出色!”,“你真聪明,比老师分析得还好!”,“一道题,你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解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老师愿你在这方面大胆实践,早日成为速算小能手!”…等激励性的语言,学生愿意计算和解决问题,喜欢计算和解决问题,体会到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二、以课堂为舞台,以方法为支点。为了实现有效的算用结合,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成功经验,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012年9月—12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第一轮算用结合的教学实践,此阶段对上册书中的第二单元、第四单元、第六单元、第九单元内容进行了课堂实践教学,并在本年级组进行了多次次公开课展示。以下是我结合平时教学实际,经常采用的一些指导学生算用的有效方法:(一)导入环节------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计算。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给计算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景。如:运动会上的数学、游泳池的数学、金色的秋天等等。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同时背景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从熟悉的现实背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愿学乐学,才能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计算。案例一:人教版二年级上第二单元《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图例3上下车的场景教学片段17出示情景图后,师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什么问题?生1:从图中我知道车上原来有67人,到中山路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生2:可以提的问题是现在车上的有多少人?生3:我知道可以这样解答,因为车上原来有67人,又上车的有28人,所以列出算式是67+28=95(人)。生4:那下车了的25人呢?生3:(红了脸)我没看到。生4:“我的问题也是现在车上的有多少人,但我和他的算式不一样,我是这样列式的:67+28-25=70(人)。”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算?生4:因为知道原来有67人,又上来了28人,就是加28,下车了25人,要减去25,所以我的算式67+28-25=70(人)。师:你认为和生3的有什么不一样?生4:他的是只算上来了的人数,,我的是算上来了后又有人下车了的人数。生5:我有不同的方法,我的算式是67-25+28=70(人),我是先看到下车了25人,然后又看到上来了28人。生6:我也有不同的方法,我的算式是28-25+67=70(人)。师:你的理由是什么?生6:我是这样想的,上来了28人,又下车25人,就相当于比刚才多了28-25=3(人)。再加上原来的人数,就是现在的人数。(生拍手)如果没有创设一个好情景,不放手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不可能找到①67+28-25,②67-25+28,③28-25+67这三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的,尤其是第三种解法,也达不到举一反三、会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的目的的。(二)展开环节-----让学生探究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算法及算理的理解,并不是由教师提出,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应该在实际情景中学生通过实践,从验证中得出。案例二: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二(1)班二(2)班二(3)班二(4)班1836人30人35人34创设情境,学校安排4个班去参观,只有两辆车。每辆车限乘70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引出36+30,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师:怎样验证?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师:谁愿意带着你的小棒摆给小朋友们看看?(指名
本文标题:二年级算用结合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2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