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代表器物:乳钉纹爵。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2)品类增多;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1)方形器大为发展;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鼎,虎食人卣..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西周中后期: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2)波曲纹的出现。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2、青铜器文饰: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春秋时代基本消失。3、青铜器铸造工艺:①陶范:内外范两层拼合成中空铸模,铸造铜器,完成后打碎内外陶范②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加热去掉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能铸成精密的器物纹饰。③错金银:战国装饰铜器工艺。用各种金银红铜金属矿石等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色彩斑斓装饰效果。殷商时就有用宝石镶嵌在玉器象牙上,技术成熟。4、青铜器的分类①酒器:爵、角、觚、觯、壶(有盖)、卣(有提柄)、方彝、盉(调酒,加热)、罍斝(菌形柱,三脚)、觥(觥筹交错,有盖的)、尊(无盖,四羊方尊,水鸟酒尊)②饪食器(祭祀):鼎(烧大块肉类,大禾人面方鼎,羊首鼎)、鬲(烧流食,稀饭)铙③盥器:水器、盘、匜、鉴④乐器:涌钟、镈、钲、铙、铎、铃、编钟组合(曾侯乙)⑤兵器:戈、钺、矛、戟、剑⑥生产工具:凿、耒、斧5、青铜器与纪念碑性艺术国之重器——重要性问鼎中原——象征性钟鸣鼎食——礼仪性庙堂之高——公共性劳师动众——群体性二.战国时期楚文化1、战国楚墓帛画《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绘画风格:战国帛画的主题是远古巫术文化的孓(读“绝”)遗,呈现楚人神奇浪漫的幻想世界。表现形式上,采用线描造型的手法,但是其人物,动物和器物的描绘,仍旧和同时期的青铜,漆器等图案装饰形式相似,基本上是剪影式全侧面的造型,不过楚国画工的勾线准确,并在人物面部略施粉彩,作为装点。采用白描技法。白描:所有形象都用墨笔勾画,轮廓十分清晰。这是战国楚帛画的表现手法,也是整个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基础,通常称之为白描。2、楚系青铜器、漆器曾侯乙编钟、立鹤方壶、铜鉴缶、王子午鼎曾侯乙豆、曾侯乙漆棺、龙座凤鸟鼓架第三章秦汉美术一、秦汉的建筑与雕刻1、秦陵兵马俑:属于纪念碑式的雕刻,出土于骊山秦始皇陵的东部。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的威严。一号坑:战车步兵混合编组主体部队(秦皇兵马俑陪葬坑)二号坑: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队兵马俑的艺术特征:①气势雄浑,规模雄大②布局整齐精当,反映出秦军高超的战争组织能力③俑塑造型,既有一定的规范又能刻画出人物的个性,形象生动,成功地多样寓于统一之中④陶俑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2、汉代雕刻①霍去病墓前石刻:从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成就,树立了汉代的纪念碑是风格(墓前马踏匈奴像),与此前秦陵兵马俑的写实作风构成强烈的对比,揭示出秦汉艺术的多元面貌。陕西汉武茂陵陪葬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主要手法:浮雕,圆雕,线刻艺术融汇在一起。②甘肃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像:汉武帝派张骞“西域凿空”带中亚物产回汉。铜像制作于东汉后期,矫健的千里马侧首嘶鸣,三足腾空,蹬地一足落在龙雀背上,奔驰向前。它把力学的平衡原理运用的出神入化,显示出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它象征了永恒,体验凌越时空的美感,宏伟壮丽,运动感强,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可贵创造。③东汉后期雕塑石狮子:狮子“天禄辟邪”吸收中西亚文化,昂首张口吐舌姿态,表情夸张。二、汉代墓葬考古(汉画艺术)1、几个重要的墓葬①长沙马王堆汉墓:a.素纱禅衣b.漆绘c.辛追T形帛画(非衣)②汉阳陵:着衣式武士俑③中山靖王墓:a.金缕玉衣b.长信宫灯c.青铜合卺杯④南越王墓:a.丝缕玉衣b.角形玉杯c.凸瓣纹银盆⑤狮子山汉王墓:汉兵马俑2、马王堆汉画与战国楚帛画的区别:马王堆也采用战国楚帛画的手法白描,是整个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基础。马王堆画工技法上更进一层,创造了重彩画的形式,是人物画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以矿物颜料原色平涂为主,保存原来的色彩效果,色彩对比度强。使以往的楚帛画及战国铜器人物纹样的图案式处理转到绘画式的面相表现,生动再现对象,汉画的人物描绘走上较为具象的阶段。3、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石:分布山东,河南,苏北工艺为凹线刻、凸刻减、底(线)浮雕刻凿画像砖分布:四川,河南工艺为模压焙制4、汉画的题材:一.日常生活,二.历史故事,三.神话传说,四.神灵怪物与天象汉画的艺术特征:一.大气铺陈,重视整体;二.叙事性,戏剧性强;三.笔法流动,颇具运动感。它以线描为基础,形成勾画立体形象的能力,并运用平涂的色彩,来丰富画面的表象力5、与文学艺术间的关系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一、王羲之、顾恺之与谢赫1、王羲之、二王对中国书法的意义①王羲之:山东琅琊王氏,出身士族名望。但蔑视礼教,名士风度,视个人才情可贵。作品《兰亭序》《中秋帖》《上虞帖》《奉橘帖》影响意义:他的用笔细腻,结构多变,骨质风格。行笔轻重疾徐,跌宕起伏;笔断意连,法度谨严…他的出现,开辟了表现个人风格的新纪元。他的《兰亭序》奠定了妍美流便的新体行书风格,经后世千百年的发展而未有大变,显示了它既深且巨的影响所在,也奠定了他“书圣”之称。其次,王羲之选择书法作为个性表现的最佳形式,有力地说明书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导作用。《兰亭序》:与友人曲水流觞之作。存世冯承素神龙本、褚遂良摹本、虞世南摹本、欧阳询定武拓本②二王:其子王献之《鸭头丸帖》影响意义:率先把中国医师从实用功利的目的中解放出来,选择书法作为个性表现形式,体现书法在精英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晋人书法的化身,为后世所追摹。2、顾恺之①艺术主张及影响:顾恺之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从他所表现的佛教题材可以说明其“以形写神”的方法。“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他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眼神的描绘,善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又有“密体”笔法之称,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鲜明的个性,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②重要作品《女史箴图》: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文章所作的插图,政教类题材。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的一些道德箴条。图配话用以教育宫廷的女贵族。《洛神赋图卷》:手卷形式,描绘曹植名篇洛神赋,已沟通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描绘人物一衣纹表现体量,水不能范,人物前后比例失调,树本画的像菜花《列女仁智图卷》③技法特点:顾恺之塑造了动人形象,笔墨简淡,强调古质精神,勾勒轮廓与衣褶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后称“铁线描”体现了遒劲的骨力,勾线摹状形物的同时传达对象特点与表达画家情感。“密体”的笔法风格,与吴道子疏体成两大笔法传统。其作品中的山川云气风格古拙,“人大于山,水不容范”。3、谢赫六法《古画品录》中的六品总结了人物画创作的六种原则,后被作为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两种断句解读:①唐人张彦远: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②钱钟书:气韵,生动是也……二、佛教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在对待佛教文化时,呈现了南北对义理与功德的不同取向。1、石窟艺术是什么、定位:石窟建筑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严格来说,是寺庙建筑艺术之一,兼礼佛和修行的功能于一体。传自印度次大陆,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主要遗存。石窟多依山崖而开凿,作为僧人修行的僧房和信众礼拜的场所。它和佛寺相连,内有佛教石刻或泥塑的造像,壁画,图案装饰以及碑刻铭文…是各种佛教艺术的总汇。2、列举说明几个重要的石窟①敦煌石窟——甘肃敦煌,“沙漠中的明珠”比较北魏开凿的龙门、云冈石窟,那都是依托了京畿一带的文化优势,自上而下地兴建;又随着王朝的兴废,影响石窟文化后来的发展。敦煌与从不同,其赞助来源于本地信众,是众多当地施主的“家庙”莫高窟第十七窟藏经洞、《鹿王本生图(九色鹿)》、《五百强盗成佛图》,《萨垂那太子本生图》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的壁画中,是一种佛教文化。一般是敦煌莫高窟的代名词和标志。②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皇家直接赞助)121窟菩萨与弟子,西魏时期,生动汉化③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皇家直接赞助)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古阳洞,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莲花洞,造像记碑刻《龙门二十品》镌刻在该洞窟的二十发展。敦煌与从不同,其赞助来源于本地信众,是众多当地施主的“家庙”。处造型铭文,书体遒劲有力,面貌各异,碑学精华。④云岗石窟——山西大同,代表作品昙曜五窟(最早开凿)3、北朝石窟艺术的成就及其与当时历史政治之关系社会背景:北朝诸多统治者文化程度不高,容易信仰佛教,他们重视视觉形象。上行下效,战乱动荡年代苟延残喘的百姓视佛教为最后希望。成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莫高窟第五章隋唐五代艺术一、大唐兴衰与墓葬艺术盛世大唐李世民时期:昭陵六骏(纪念碑式艺术)体现其青到壮年的无尽功业、《步辇图》武则天:无字碑歌母子君臣章怀太子、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葬壁画(内侍太监、女仕像、礼宾)二、唐代绘画(人物画)书法1、几个重要画家及其作品、技法①吴道子:画圣,创造成就首先表现在画士道人物宗教画上“吴带当风”成就:《送子天王图》1)人物画线法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影响着唐以来的画风,时称“吴家样”,2)用笔气势雄健,“其势圆转,而衣纹勾线飘逸生动”世称“吴带当风”,3)线条随形体的走势与起伏而变化,有“莼菜条”之称,4)轻拂丹青,略加以淡彩,设色富丽且显秀淡雅致之风,有“吴装”之称5)他以其成就及影响,画圣之称,后世影响大,许多民间壁画文人白描等都受其影响技法特点: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衣冠饰带写实能力提高,代表了“疏体”风格②阎立本(初唐):历代帝王图(流失海外)《晋武帝司马炎像》《步辇图》摹本无真迹③张萱:盛唐时期的宫廷画家,擅长画人物尤其画仕女图的题材,常以宫廷游宴为主题《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分情
本文标题:中国美术史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5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