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拓展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拓展秀山二小孔令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或重教材,无拓展;或把握不当,拓展过度,都达不到语文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打破机械的知识教学,打开拓展视野的窗口,立足教材,向课外拓展延伸,做好课内外衔接,不仅能提高拓展阅读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课程标准还对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进行课内阅读拓展,整合课内外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一道联通课内外学习的桥梁。如何做好课内外衔接,让拓展阅读更有效呢?一、抓好课前拓展阅读,指导学生课外搜集筛选资料。1.教师要善于帮学生创设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对课前拓展阅读和搜集资料有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源泉所在,因此,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教材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的兴趣。如在学习三年级《恐龙》一文时,课前提出预习的问题:你对那一种恐龙最感兴趣?请收集它特有的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去选择收集感兴趣的资料了。22.指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资料。一是以课题为拓展点,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习《卢沟桥烽火》,就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二是以作者为主线,向同一作者的名著名篇辐射;学《莫泊桑拜师》,就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莫泊桑的哪篇小说,或是喜欢他作品中的那句话,说说喜欢的理由;三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向相关内容拓展。如学习《牛郎织女》,就让学生收集另外的一个民间故事,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3.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好的的方法是课前拓展阅读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网络中查阅资料,从生活中搜集资料。在筛选资料时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理清信息和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信息。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上课时成为学生资料展示课,又能促使学生采用多种渠道学习语文。二、课内找准拓展点,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材内涵。1.从课文题目入手,补充拓展。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要想更好的学习感悟课文,就要对题目有个全面的理解。对于学生难于理解或是不常见的词语,教3师就要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易于学生理解。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夹竹桃》、《广玉兰》时,我拓展补充关于广玉兰和夹竹桃的知识。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我拓展补充了青海高原环境恶劣的课外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后,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时就容易的多。2.从课文中的人物入手,补充拓展。苏教版的教材中,描写了诸多各具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的人物,像“郑成功、司马迁、彭德怀、钱学森”等,这些人物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并不能从课文介绍中全面地认识他们。这时,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对他们相关的事迹资料进行补充,让其形象在学生认识中饱满起来。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我播放了一个介绍钱学森的视频资料,视频详细地解说了钱学森为了回国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观看后,学生知道了课文中说的“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这段回国之旅的艰难,更懂得了钱学森那赤诚的爱国之心。这样的补充拓展,使阻碍学生理解的时空问题不再成为主要障碍。3.从关键词语或句子入手,向生活情境拓展。教学中,教师常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并以此为点,向生活辐射,往往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我在教学《沉香救母二》时,抓住“不在乎”,设计了几个情境:在寂静的夜晚,皎洁的月亮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小沉香;在茫茫的沙漠中,小沉香喝掉了最后一滴水,可是小沉香,4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感情也渐渐融入了人物中。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紧紧抓住“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话,分别设计了许多生活场景:崎岖的山路上,母亲;泥泞的道路上,母亲;烈日炎炎下,母亲、凛冽的寒风中,母亲……由于有教师机智地拓展生活场景,学生在诵读中,情感一步步升华,课堂上温情满满。4.从教学重难点入手,拓展阅读。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一旦方法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有效的拓展延伸,对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打破教材教学常规,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当前的语文教学,完成教材内容成了课堂教学的重心。语文课上,教师循循善诱,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有时甚至把文本分析的“支离破碎”,失去了文本原本具有的美感。打破教学惯性常规,适当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也能使语文课绽放光彩。一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时,就采用了两个较好的方法。一是把《螳螂捕蝉》这篇白话文对应的文言文放在课堂上用了20分钟的时间学习,学生朗读、背诵、勾画句子,再对应到课文中学习。课堂没有因为学习文言文而耽搁了时间,相反,学生学习现代文更加轻松了,浓浓的语文味充满课堂,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在理解“不堪5设想”一词时,教师出示了一幅战国七雄的地图,指名让学生根据地图说说吴国的处境。接着教师提出了问题“如果吴国灭亡了,吴国的百姓会怎么样?”引发学生思考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2)在难点突破处拓展补充资料。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解学生之所疑,送学生之所需。因此,在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拓展补充资料,解学生的疑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其中有一个“人字形线路”,学生大致能根据文字描述画出简易的示意图,但火车怎么上坡,还是和生活中汽车走盘山公路的情况有所差别。于是,我播放了一个“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坡”的视频,不用教师过多的语言解释,学生一看视频就理解了。5.从文本留白处入手,拓展阅读。(1)巧用留白,拓展补充知识。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留白,教师可加以利用,补充知识。如五年级《望月》一课中,作者和小外甥对诗,其中有一个省略号,教师就可补充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把学生课外积累的诗句引入课堂。(2)巧用留白,想象续写。课堂上的练笔训练,也是一种拓展阅读。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爱之链》一课,课文结尾处有一个留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能按照“爱的传递”这一主旨续写,文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三、课后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架设阅读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的学习,实6际上是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范例,在潜移默化中架设一座连接课内外知识的桥梁。课文学习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1.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了《孔子游春》后向学生推荐阅读国学经典《论语》;学习《将相和》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东周列国故事选》等。2.进行教学拓展。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有条件的话,指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填写读书卡或是设计手抄报等。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这一们课程的目标定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拓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5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