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wang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目录1.简介和背景2.发展历程3.代表人物简介和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期字,词,句语篇70-80年代多元系统与规范理论文本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翻译研究,描述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操纵学派,低地国家学派霍姆斯→描述翻译学1976在比利时鲁汶举行的翻译研讨会。《文学与翻译》论文集。A1978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的研讨会。在《今日诗学》发表专刊。B1980年在比利时安德卫普举行的研讨会。在符号学系统杂志《系统》(disposito,1982)发表专刊。C描述翻译学派多元系统理论与操纵学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苏珊•巴斯内特为首的翻译研究学者,在多元系统理论及操纵学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翻译研究的学科范围和使命。著作:1.《翻译研究》巴斯内特2.《文学操纵》赫曼斯3.《翻译研究综合法》斯奈尔4.《目标》图里和兰伯特5.《翻译,历史与文化资料书》勒费弗尔6.《译者的隐身》韦努蒂翻译研究的思潮汇集在一杆大旗之下: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翻译研究的文化模式的产生,标志着翻译研究朝着“文化转向”(CulturalTurn)潮流发展。文化转向更加强调自足性,学科范式的规律性和开放性,更多的思考不同时期价值观,意识形态,体制与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在西方,翻译从来不是一门独立学科。1.作为外语教学的手段2.附属于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诗学)3.附属于语言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逐步把翻译研究看做是一门独立的学术和科学研究领域。将翻译看做是一门独立学科的是文化学派,中国翻译界更普遍,较长时间以来,文化学派在西方学界被称为翻译研究派,该名称是由该学派早期的开拓者霍尔姆斯提出来的。发展历程翻译研究派的发展历程1.开始(60年代至70年代初):标志:霍尔姆斯发表《翻译学的名与实》,划分了翻译研究的范畴。2.形式主义(70年代):学者借助于形式主义概念发展自己的研究路径;埃文,左哈EvenZohar---多元系统理论图里Toury-------实证研究朗贝尔JoseLambert------大型翻译史研究计划勒菲弗尔AndreLevefere------哲学科学关注翻译研究派的发展历程3.鼎盛(80年代):标志:巴斯奈特SusanBassnelt《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赫曼斯Hermans《文学操纵》(TheManipulationofLiterature:StudiesinLiteraryTranslation)4.扩展(90年代):勒菲弗尔与巴斯奈特:《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文化建构》(ConstructingCultures)文化学派的特点1.超越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的局面,重视翻译与文化的互动以及在语境,历史和社会规约等更大层面上,以及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冲击和制约。2.内容涉及历史上翻译标准的讨论,翻译过程中权利的运作,意识形态的干预,译者的操纵,翻译作为改写。3.文化学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阶级,社会与文化。文化学派研究的影响1.他们的研究既影响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后结构主义从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也影响到了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影响了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作为物质资本的一种补充,衡量社会阶层和权利分配等观点。2.借助文化研究来探索翻译,使翻译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富有成果,而翻译研究向纵深深入,也扩大了文化的内涵。主要代表人物苏姗·巴斯内特安德烈·勒菲弗尔韦努蒂苏姗·巴斯内特苏姗·巴斯内特简介:苏姗·巴斯内特是国际知名翻译理论学者、比较文学家和诗人。她于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University)创建了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并担任教授。她曾在世界多个大学任教,最早在意大利,又从美国辗转到现在的华威大学。现任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欧洲多国的教育背景,给她奠定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基础。她是一位多产的翻译理论家。作品介绍苏姗·巴斯内特著作颇丰,其专著与编著共有40多篇。而且她的译作也十分广泛,涉及文学、诗歌、戏剧、评论文章等,数量繁多,达23种。她的论文和选录文章章节迄今共有96篇之多,主要涉及翻译研究、妇女文学(诗歌和戏剧)、莎翁戏剧研究、文化研究和语言研究等方面。主要代表作品《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翻译,历史与文化》《比较文学批评入门》《建构文化》(ConstructingCultures)《后殖民主义翻译》(PostcolonialTranslation)《英国文化入门》《作为作者的译者》《翻译主题丛书》和《翻译研究丛书》诗集《生命的互换》ExchangingLives巴斯内特对翻译研究的分类弥补了霍姆斯的不足。她在《翻译研究》一书中,将翻译研究分为四类:1.翻译史的研究。翻译史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理论、翻译评论、翻译授权出版的具体步骤,特定时期翻译的作用与功能、翻译方法的发展和翻译作品分析。2.翻译与译语文化的关系研究。对具体的文本或具体的作者的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具体文体、作者或学派本身所在的文化习俗、翻译在译语语言体系中对译语文化的影响、以及译语文化对翻译取舍的原则。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及贡献3.翻译与语言学研究。研究在音位、词素、词汇和句法等层面上原语和译语的比较、等值翻译的问题、语言本身的语义研究、语言不可译性、机器翻译以及非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4.翻译和诗学研究。涉及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整个领域的研究,可以是一般研究,也可以是具体文学领域的研究,还可以研究具体译者的风格、研究风格的形成、风格对比研究,还可以研究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以及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诗歌翻译理论巴斯内特,提倡用“有机诗体”翻译法翻译诗歌。并且对卡图卢斯的七种翻译方法,她认为缺乏一种“有机”的结合,她所提倡的诗歌翻译方法是和谐地,均衡地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整体效果。因此,就诗歌翻译方法而言,一方面她提倡“有机翻译”的整体观,另一方面,她引入符号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给译者以充分自由。总的来说,她关注的是诗歌翻译的内涵,在审美上强调译者的“神来之笔”。戏剧翻译理论在戏剧翻译中,巴斯内特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可演出性问题。她认为戏剧翻译既要考虑到戏剧作为单独的剧本,又要考虑到演出的因素也就是演出对话中的超语言因素。她提出,译者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译文的可演出性以及译文与受众的关系。并且她提出戏剧翻译应将戏剧视作文学的起点去研究文本,戏剧翻译应该注重文本的语言和副语言成分的分析。也就是说,戏剧翻译的文本只是整个话语文本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还有听觉、视觉和手势组成的符号。巴斯内特“可演出性”的另一层含义指“可表达性”,即译本是演员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化转向巴斯内特提出了“翻译文化转向”和“文化的翻译转向”。她提出了一系列革命化的新概念:1.与原文共谋;2.伪翻译;3.自我翻译;4.杜撰翻译;5.旅行翻译。她的翻译思想非常重要的原则是: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或文化之间的交流。巴斯内特提出并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语篇之上;2.翻译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4.在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原则和规范会有所差别。文化翻译思想提出的意义:1.巴斯内特文化翻译思想的提出标志者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巴斯内特忠实翻译评判的文化介入与译者的服务对象;3.巴斯内特运用功能主义观点,解决了翻译中不可译的问题;4.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具有其他翻译思想所没有的高度宏观性;5.他所强调的文化转换,主要针对文化个性的冲突给翻译所造成的问题,其理论强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一斑。安德烈·勒菲弗尔作者简介勒菲弗尔原为比利时学者,候移居美国,任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德语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他是国际著名文论家、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家,1996年3月去世,他的逝世对国际翻译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主要代表作品《诗歌翻译:七项策略及方案》(TranslatingPoetry:SevenStrategiesandaBlueprint)《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TranslatingLiterature—PracticeandTheoryinaComparativeLiteratureContext)《翻译、改写及文学名声的摆布》(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文学翻译的德国传统》(TranslationLiterature:theGermanTradition)《翻译、历史与文化:原始资料集》(Translating/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翻译思想和贡献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做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他首先指出,文学是一个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某些特征的成分。这些特征使这些成分区别于不属于这个系统的其他成分。文学仅仅是一个“由许多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这个复杂的系统称之为“文化”。另一方面,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是文学系统存在的环境。文学系统和其他系统都属于社会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改写理论勒菲弗尔是改写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改写”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是改写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其他文学形式如文学批评、传记、文学史、戏剧、电影、拟作等等也是对文本形象的改写。而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纵,改写就是使文本按操纵者所选择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产生影响和作用。改写理论的局限性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只针对文学翻译,难以作为普通的原则适用于其他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活动。无论是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意识形态,还是决定了译者对翻译对象的选择和确定的诗学,亦或决定了译者的翻译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赞助人,可以说都是影响和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外部环境因素,并不涉及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内部主观因素。他提出了影响翻译的三要素:作为“文化转向”的领军人物,勒菲弗尔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研究,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要素成为影响翻译文本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指的是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加之于译者的意识形态;诗学:指的是主题、人物、情节、象征以及文学手段、文学样式等文学的基本特征;赞助人:指的是能够控制翻译活动的各种团体、机构、部门及个人。操纵控制文学系统的制约因素文学系统的制约因素文学内部因素:文学专业人士文学外部因素:赞助人的力量(指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止、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赞助系统包括三个元素:意识形态元素(控制作品的观点)、经济元素(决定作者和重写者的收入)和地位元素(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劳伦斯·韦努蒂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韦努蒂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翻译史家、翻译家,任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英语系教授,主要从事欧洲早期现代文学、英美文学、诗学和意大利文学的翻译研究与教学。他的著述甚为丰富。主要代表作品《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不光彩的翻译:关于差异的伦理》(TheScandalsofTranslation:TowardsanEthicsofDifference)《太平盛世:英国革命前的文本和后现代主义》(Ou
本文标题: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wang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3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