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南阳一中2016年春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农民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4.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末毕工。这个记载表明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6.《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7.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8.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29.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10.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1.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动机(1)防止反清势力相勾结;(2)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3)固守农本经济,不屑与西方往来,粉饰天朝威严。A.文字狱C.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D.康熙收复台湾1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3.“唐时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州一而蜀次之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唐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加强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盐铁经营促进了扬州城市的发展D.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1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15.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16.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经营项目数量产量收入(白银)稻30亩90石90两桑10亩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125两家禽58头(略)55两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317.1559~1609年的欧洲商业网络在西班牙半岛遇到了一个货币高压脊,正如冯·廷南的模式中分析:按白银计算的商品价格,随着商品距离西班牙愈远而递降。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西班牙地势高于欧洲其他地区B.西班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心C.西班牙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18.“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下,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无贸易。”上述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反映了A.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B.荷兰与中国贸易冲突加剧C.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D.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9.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地区甲乙丙商品内容盐、火器、五金、酒、布匹糖、烟草、玉米奴隶A.欧洲、美洲、非洲B.亚洲、美洲、非洲C.亚洲、美洲、欧洲D.欧洲、亚洲、非洲20.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21.1516年,托马斯·莫尔爵士在《乌托邦》一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他控诉的是A.黑人奴隶贸易的罪恶B.圈地运动使农民境况悲惨C.大工厂制对工人残酷剥削D.机器生产破坏了田园生活22.19世纪英国的学校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极其有限的课程,在于培养其未来做好妻子、好母亲而非职业培训;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电铸术、骨相学等利于就业的课程。男女课程的差别表明A.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B.工业革命促进了男女合理分工C.工业革命强化了性别分工D.妇女不适合学习男子所学专业23.1828年,一名德国旅行者把英国描述为一块“每年都有近乎神奇的新创造进入生活”的土地。当时英国的“新创造”来自A.颁布《航海条例》B.提出经典力学C.创立责任内阁制D.开展工业革命24.1831~1832年的霍乱是19世纪最严重的一次霍乱,由俄国经中欧而达英国。给英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人口损失。除伦敦外,共有71508例霍乱病例,其中有26101例死亡。英国损失极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导致A.城市生活环境恶化B.医疗水平远差于他国C.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D.社会贫富分化异常严重25.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A.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B.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C.体现了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D.限制了垄断组织的发展2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等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推动这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第二工业革命B.世界市场的形成4C.金融中心的转移D.中国市场的扩大27.“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A.克服商业危机B.扩大海外市场C.对外倾销商品D.追逐商业利益28.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29.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茶叶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B.工业革命的影响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30.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对这一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形成了中心一半边缘一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C.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D.欧洲造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造就了欧洲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绸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l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5(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
本文标题: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7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