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育学界,关于主体性教育的探讨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可以说,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历经30年的探索、研究和实验,主体性教育理论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是所有教育者都应该思考和关注问题,本文着重探索主体性课堂教学,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思考,从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思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落实主体性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为真正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我尝试“自学—讨论—分享”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1)、自学,是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首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魏书生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树立“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之前,把每个框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其次要变“讲堂”为“学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去学习,去讨论,去分享学习的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上,课前我就会把每一节新课的知识要点和重难点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深入;而且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的。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和对新知的畏惧心理。课堂上,大胆尝试,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保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课堂自习时间大约5~10分钟,小组讨论大约10~15分钟,全班分享大约10~15分钟,教师总结讲授大约10~15分钟)。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当然,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讨论时间,并不一定能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那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起到教学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学,进行独立思考,慢慢地就能养成自学的习惯,,而良好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想学、乐学。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2)、讨论,是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环节。讨论,是对学生自学成果的检验,是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在教学方法,“应提倡用启发诱导和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教材(知识)的中心问题各抒已见。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了参与讨论,必须认真自学教材,圈点勾划。听别人发表意见时必须仔细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又必须据理力争。讨论可以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解决疑难,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会意识到,学习不是被动地听,而是积极地参与。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上,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有4~6名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用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在讨论环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体现在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小组长的作用就体现在小组的组织,小组长肩负着“小老师“的责任,要调动组内成员积极性,帮助学习困难的组员。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教学的过程一个学生学会了,就教另一个学生,另一个学生回来,再去教第三个学生,按照“即知即传人”原则实行下去,即可实现课堂上的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是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具体而可行的操作模式。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主体性地位就越明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3)分享,是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最后环节。自学是为了讨论,讨论是为了分享。学生通过自学教材知识,经过小组讨论分享组内成员的学习智慧,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激烈的碰撞,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理解,这些都需要分享。分享的成果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果体现,课堂应该是学生分享的舞台。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应该在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学生分享体验的机会。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上,我们通过小组展示来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各小组根据老师事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学习的成果、结论、感想、答案,通过讲解、解说、朗诵、歌唱等方式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同的小组在分享中有争论、辩论、补充、修改、点评等,教师也不时地进行点拔和评价。整个过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可以减轻学生的担心体验失败心理负担,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分享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然后给以适当的评价或点拨。从效果上看,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学生要发言分享,就必须在此前的自学讨论中深入研究和思考要分享的内容,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自学—讨论—分享”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在自学中理解,在讨论中反思,在分享中提高,从而课堂教材形变成学生“我参与我快乐”、“我交流我提高”、“我展示我发展”成长的舞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智力、品德、体力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也许正是新课堂改革的价值,就在于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课改尝试1、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课改依据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从而引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而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改革的最重要一环。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参与是主体性最直接的体现。所以,落实新课改就必须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上多下文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也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尊重个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所以,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和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突破或摒弃传统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没有足够重视的弊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作用,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全面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服务。2、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课改尝试传统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接受式”、“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取。重灌输轻启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有甚者,我们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往往停留于讲述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和纯理论的东西,只是“满堂灌”,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学习热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就让教师和学生都大失所望。二、对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1、什么是主体性课堂教学所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认为,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活动。主体性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它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这也是新课改极力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2、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特征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是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展现和发挥。主体性课堂教学在主体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重新认识和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以下特征:(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积极自觉地并且主动参与的态度。(3)学生合作学习富有创造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富有创新精神。3、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育学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影响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方面,是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根源,即内因。正所谓“老师讲地好,不如学生学地好”,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显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便毫无意义。所以说,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有限,本文对主体性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只是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看法,希望得到广大
本文标题: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7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