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内容一、心理学概述(考点)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科学。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注意:此概念第一部分是“正常成人”,不是“人”,也不是“成人”;第二部分须记住“三最”。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两大类、四个方面)(一)心理过程1、认知: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2、情绪、情感、意志情绪和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二)人格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需要、动机需要:人体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2、能力、气质、性格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具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四、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边缘学科。只有从自然、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第三单元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9世纪中叶,由于引进了实验的研究方法,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1840年,德*韦伯发现“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2、1860年,德*费希纳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3、1885年,德*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4、1879年,德*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心理》杂志。二、近、现代学派(20世纪30年代前)(一)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德*冯特、铁钦纳观点:运用内省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找出构成心理的基本因素。(二)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华生观点: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S—R)。(三)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德*魏特海墨观点: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四)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詹姆士观点: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三、当代学派(60年代后)(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美*罗杰斯、马斯洛观点: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宜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二)认知心理学观点: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三)生理心理学观点: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第四单元研究的原则、方法一、原则(一)客观性原则1、科学的手段2、实事求是的态度(二)辨证发展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方法(一)自然观察法(一般观察法)(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个案法(四)实验法1、自变量: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2、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的变化。3、控制变量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重点)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营养单位。组成:1细胞体2树突3轴突分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传入/传出之间的联络神经元)功能:1接受刺激(信息)2传递信息3整合信息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神经: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外周神经系统:联系感觉输入和感觉输出的神经机构.组成:1躯体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组成)A脑神经:12对B脊神经:31对,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运动.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组成)功能: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肠胃平滑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特点: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后意识或意志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A交感神经的功能: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B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一)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由外周神经系统的脊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二)脑干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分,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由延脑/脑桥/中脑构成.对侧传导:从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与身体两侧成为对侧传导/对侧支配的状况.脑干网状结构:是许多散在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维交织构成的一个神经网络结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的神经结构.(考点)(三)间脑(丘脑/下丘脑)1丘脑:是网状结构最高部位的终端(在控制睡眠与觉醒中起重要作用),是大脑皮层下感觉的较高级中枢.2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直接中枢.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激活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四)小脑小脑功能:1保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肉紧张度3实现随意/不随意运动边缘系统:由大脑皮层底部向内翻卷而成.边缘系统功能:1调节脑干/下丘脑的功能2支配动物本能行为3调节内脏器官活动4整合情绪体验5其海马结构是短时记忆的机构四、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与大脑白质组成大脑)的结构、功能结构:额叶、顶叶、枕叶、颞叶机能分区: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区。皮层感觉区:A视觉区(枕叶后端)B听觉区(颞叶颞上回)C躯体感觉区(顶叶中央后回)皮层运动区:额叶中央前回特点:1、不论感觉和运动,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头下脚上。2、身体敏感部位、灵敏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大;身体迟钝、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小。3、大脑两个半球与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的关系。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考点)单侧化: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1、右利手者,言语功能、以及与言语有关的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活动,左半球占优;2、左利手者,有的与右利手者相反,有的没有单侧化现象。3、1860年,法*布洛卡发现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4、20世纪60年代,美*斯佩里进行了“割裂脑”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左、右半球的各自优势。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1垂体腺2甲状腺3胸腺4胰腺5肾上腺6生殖腺内分泌系统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一、兴奋、抑制(重点)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兴奋: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较弱的活动状态。二、反射、反射弧、反馈(重点)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作用是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调节效应器的活动。三、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人类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四、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操作(工具)条件反射——桑代克、斯金纳五、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分点:有无引起反射的外在刺激物。即:有外在刺激物,为第一信号系统;无外在刺激物,仅有语言、声音等虚幻媒介,为第二信号系统。五、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若被破坏会引起消极情绪。如午睡的习惯。第三节认识过程第一单元感觉一、感觉及其种类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外部感觉:A视觉B听觉C嗅觉D味觉E皮肤感觉(触、温、冷、痛)2、内部感觉:A运动觉B平衡觉C机体觉(内脏感觉)二、感受性、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称: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韦伯定律:I/I=K。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韦伯常数(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S=KlogR。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常数。(1860年)即:心理量与刺激的物理量之对数成正比。三、感觉现象(考点)(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特点:1、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现象,但痛觉难于适应。2、其他适应过程一般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而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二)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分为:正后象、负后象(红色负后象—蓝绿色;黄色负后象—蓝色)(三)感觉对比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相继对比(四)联觉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四、视觉(一)适宜刺激:380-780纳米波长的电磁波(二)视觉神经细胞:1锥体细胞-明视觉器官:能分辨物体的细节、颜色。2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仅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三)颜色视觉1、颜色: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明度由物理强度决定明度;饱和度由彩色中所占比例决定饱和度。色光的混合是相加;颜料的混合是相减。2、色盲:分为色盲、全色盲、部分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色觉异常者自己察觉不出自己在色觉上的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色觉缺陷者对明度非常敏感,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差别。男孩的色觉异常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如果外祖父是色盲,爸爸也是色盲,女孩才会是色盲。五、听觉(一)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二)听觉器官:科蒂氏器官(三)特性:1、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2、响度:由声波振幅决定;3、音色:由声波波形决定。六、其他感觉(一)嗅觉嗅觉器官: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二)味觉味觉器官:味蕾种类:酸、甜、苦、咸(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四)平衡觉(静觉)平衡觉器官: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耳石、三个半轨管)感觉方式: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三个半轨管内的液体流动、耳石的运动,都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平衡觉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如晕车、晕船。(五)运动觉(动觉)运动觉器官:分布在肌肉、筋腱、关节部位。(六)机体觉(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中的痛觉、皮肤感觉中的痛觉之间的区别:1、内脏痛觉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且有放射作用;2、皮肤痛觉的性质清楚,定位很准确。痛觉的特点:A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有生物学意义,因此痛觉最难适应。B对痛觉的感受,个体之间差别很大,与其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意志有关。第二单元知觉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一、基本特性(重点)(一)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
本文标题: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09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