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建设
第六章“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党对总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领会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框架、主要内容和重大部署。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什么?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对适合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市场和计划的矛盾愈益显现出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3、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器基础性作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一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二是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三是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四是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二者作用的职能不同。三是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思考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什么?思考二: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还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思考三:为什么要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开放前:以政府为主体,市场服从政府;改革开放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微观经济领域:以市场调控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在宏观经济和社会领域: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调节为补充。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还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一,市场本身有弱点和不足。如市场调节的短期性、滞后性、盲目性,缺乏全局性等,在有些领域,市场调节是无效的。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第三,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越大,范围越广,政府监管市场的职责也越大,越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什么要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第一,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是回归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和要求,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断深化,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第三,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要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必须着力解决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四)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到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公有制(经济基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实质上是所有制问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意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第三,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1)公有制经济包括(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动摇,坚持国有企业搞好、做大做强不动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他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
本文标题:“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4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