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晚明时期,明王朝气运已衰,而在诗坛上却别开生面。这就是在王学左派思想影响下,以反复古主义为号召,实质上鼓吹人的性灵、自然情性和文学主体性,反对程朱理学对文学的桎梏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新潮流。李贽、公安派和竟陵派的相继崛起,给日益衰落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气息。一、李贽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回族。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26岁中举,30岁任辉县教谕,官至云南姚安知府。54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以“异端”自居,猛烈抨击当时的假道学、程朱理学和封建传统,引起当权者的不满。于是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自杀于狱中。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李贽主要以思想家名世,他是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反对儒学,尤其痛恨伪道学,对程、朱理学进行过尖锐的揭露与批判,甚至对“至圣先师”也敢于大胆怀疑与批评。他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他反对男尊女卑的纲常伦理,认为女子有同男子一样的见识。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但他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要求,带有叛逆性和战斗性。在文学上,他对公安派、汤显祖及清代金圣叹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文学上,李贽反对复古,提倡“童心说”,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他提倡“童心说”,在当时的环境中有进步性与深刻性。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认为文章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文章既然是表现“童心”的,那么一切模拟剽窃的东西,便都是“假言”,所以他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秦汉”?在他看来,一切表现“童心”的文章都是好文章。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小说戏曲中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今至文”,他亲自评点过《三国演义》、《水浒传》。李贽的作品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二、公安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该派领袖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万历进士,先后任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礼部仪制司主事等职,有《袁中郎全集》。“三袁”中以他成就与影响最大。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其一、认为文学因时势而变,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模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其二、反对文学复古倒退,模拟、剽窃古人。“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叙小修诗》)。其三、认为作家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感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叙小修诗》)。这些观点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把心灵当作创作的源头,以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这又暴露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其四、提倡语言本色自然,反对陈词滥调。袁宗道《论文上》“辞达而已”;《叙小修诗》“本色独造语”。袁宏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把文学看成性灵的表现。他的散文大都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具有抒情特色。游记尤多佳作,清新俊逸,自然秀美。公安派的缺点是题材比较狭窄,思想比较贫弱,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他们的不少作品流于浅薄,俚率。代表作《徐文长传》、《虎丘记》等。三、竟陵派由于公安派的缺点是题材比较狭窄,思想比较贫弱,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他们的不少作品流于浅薄,俚率。于是,以竟陵人(今湖北天门)钟惺(1574—1625)、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企图加以纠正。谭元春: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提出重“真诗”,重“性灵”。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形式主义与拟古主义,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试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来矫正“公安派”作品的纤巧轻浮。他们主张抒写灵性,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四、晚明小品文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这种文学样式的兴盛,不仅是传统散文发展的结果,也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有的描写风景,有的杂记琐事,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袁宏道、张岱的作品较好。张岱:受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批小品文作家。其中张岱的成就最高。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生性孤傲,一生不仕。明亡后避居山中,读书著文。他汲取了公安派和竟陵派的长处,散文创作的内容比“三袁”有所扩大,晚年著作回忆往日的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反映了明末现实的一些侧面。其散文多短小精悍,结构精巧,文笔简净,富于诗情画意。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复社、几社文人:崇祯初年,张博、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在政治上自认为是东林党的继起者,坚持和阉党的斗争。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1、张溥(1602—1641),字天如,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自幼勤苦好学,读书必自手抄。崇祯四年进士,次年与同乡张采一起组织复社,提倡“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复古而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有《七录斋诗文合集》。其散文在明末较有名,风格质朴明快,代表作《五人墓碑记》。2、陈子龙: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诗风也开始转变。陈子龙是其代表。陈子龙(1608—1647),陈子龙是复社、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以兴复古学为号召,文学主张比较倾向于前“七子”,但他又不满意“七子”的专事拟古,也反对“公安”、竟陵的强求新异,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他强调文学应反映时代,发挥扬善抑恶的作用。他早期的诗歌较多模拟之作,内容比较贫乏;后期诗风发生变化,尤其是国变之际的诗篇,抒写爱国襟怀,慷慨悲歌,沉痛苍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易水歌陈子龙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皓皓。送君迢迢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喝心茫茫。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搏浪沙!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狱中上母书》解读《狱中上母书》是夏完淳就义前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盛氏的诀别信。数百年来,读者都被这封血泪交迸的遗书深深感动。然而人们在激赏作者情操、气节的同时,往往强调国难当头之际,忠君爱国的一致性,而较少关注其舍生取义的思想根基,对忠孝节义和宗法观念的文化内涵更缺乏深入的探究。因此,我们有必要作深入的文化解读,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指出特定历史条件下忠君与爱国的一致性,又以对后代负责的态度,指明宗法观念的局限性。甲辰八月辞故里张煌言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4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