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12课理想与现实的凝结
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12•历史上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点的雕塑作品,其表现题材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表达了古代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在雕塑艺术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雕塑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企盼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像(石灰岩,公元前13世纪)埃及国王与王妃公元前1450年(埃及)汉莫拉比法典石雕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约71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公元前1894年开始,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日趋繁盛,到第六代帝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已占有了两河流域的整个中下游地区,强盛的国势一直保持到约公元前1600年。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一位具有军事天才和卓越治国才能的君主,而且他还制订了一种“公平的法律”,并推广到全国各地,“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当时刻写这个“法律”的石碑。“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更加显得格外珍贵。人首飞牛高浮雕约公元前724-706年高约3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人首飞牛》即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这样的神兽共有两只,被人们称为“舍都”,它的形象非常独特,它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更特别的是它有五条腿。让观众从身边走过时,从大多数角度,都可以看到它的四条腿,以充分显示其完整性。这个神兽的头戴高冠,胸前挂着一绺经过编梳的长胡须,大大的眼睛非常具有威慑力,令人敬畏。整个雕塑姿态凛然,气宇轩昂,极其威武雄壮。狮身人面像石雕,高约20米,长57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年,现位于埃及吉萨。埃及古王国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巨大、宏伟的皇陵建筑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图特卡门面具金字塔。在埃及开罗西北约十几公里的吉萨,有大大小小70多座金字塔,规模宏大,充满神秘感。这里拥有埃及最著名的三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考拉金字塔,其中最高大的胡夫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哈夫拉金字塔附近,庄严地匍匐着一尊巨大的雕像,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也称为《斯芬克司像》。•埃及狮身人面像的面部,是按照法老的真实形象雕刻的,而它的身体则被塑造成一只伏地而卧的狮子。古埃及人将狮子作为神祗供奉,它与法老形象结合而形成的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法老在人世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在造型上,它一方面表现出人面部形象的真实,另一方面又突出其崇高与威严。这尊狮身人面像庞大的形体,更增强了雕像的视觉冲击力。它原本有作为法老身份、地位标志的巨大的胡须,却被入侵埃及的法国拿破仑军队用炮轰下后掠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古埃及圆雕在表现法老、王子一类上层人物形象时往往采用这种刻板的端坐或直立姿态,重在表现正面,尤其是脸部的特征,而对身体其他部分的塑造则相对简略。它不是重在表现视觉中的人的真实面貌,而是表达埃及人观念中的形象,雕像的姿态、表情、头饰、胡须等,均与人的身份、地位高低直接相关。男人的肤色深,女人的肤色浅,也是古埃及雕塑一成不变的显著特征。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像石灰石公元前2650年埃及二、两河流域和古印度雕塑《垂死的牝狮浮雕约公元前668-627年,现收藏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强盛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的西亚军事强国亚述,在雕塑艺术,尤其是在浮雕艺术上,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亚述王宫中的浅浮雕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表现战争功绩、狩猎活动、宫廷宴会和祭祀活动,写实主义的倾向被大大加强了。这幅出自亚述的尼尼微宫《垂死的牝狮》就是这一时期浮雕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浮雕描绘的是一只勇猛而充满活力的狮子,因身中数箭而发出哀鸣的画面,有一种“困兽犹斗”的悲剧气氛。它满身鲜血淋漓,后半身已瘫软,但强壮的前腿仍挣扎着想站起来;它在昂头怒吼,显示出生命垂危之际的狂怒与嘶鸣,形象极其悲壮,使人们想象到,它一定是误入了陷井,然后中箭,于是产生殊死的挣扎的力量,发出垂死的吼声,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垂死的牝狮浮雕,约公元前668-627年阿育王狮子柱头砂石高2.1米,约公元前273年,现收藏于印度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公元前322年,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起来,历史上称为孔雀王朝。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时代,佛教被尊为国教,佛教美术因而也日趋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以铭记战功和宣扬佛法,其中包括大量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这些圆柱顶部柱头都是用单独完整的岩石雕刻而成,明显是将波斯、希腊雕刻法与本国传统结合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阿育王狮子柱头》。这尊雕塑显示了古代印度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塑技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印度广为吸收外来艺术语言丰富民族文化的特点。阿育王石柱柱头是印度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为后世的印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达位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东南,是犍陀罗艺术的两大中心之一。这尊出土于哈达的佛陀头像,不仅明显带有希腊、罗马神像的面貌特征,而且富于希腊古典主义艺术的高贵、单纯、静穆的气质,鲜明地体现了犍陀罗佛像与希腊、罗马艺术的密切联系,因此有“东方阿波罗”的美称。然而它并非希腊神像的翻版,其眼帘低垂、沉思冥想的表情,以及顶髻的波浪式卷发、眉间表示白毫相的圆点,均打上了佛教的印记,显示出东方艺术的韵味。哈达佛陀头像砂岩4---5世纪印度王子菩萨像(砂岩,2世纪中叶)印度这尊菩萨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出家前身为太子时的形象。菩萨面部带有印度与欧洲混血儿的特征,容貌俊秀,英姿勃发,与希腊阿波罗神像有几分相像,表明其与希腊雕刻艺术的密切联系;其服饰华贵,尤其是头部和胸前的饰物十分奢华,雕刻细致,显示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增强了雕像的装饰效果,体现了古印度本土艺术特征。这尊雕像可以看作是印度贵霜王朝风度翩翩的王子形象的真实写照,只不过为他加上了头光,表示出他非同凡俗的佛教身份。它也是犍陀罗雕刻家将希腊与印度艺术相融合结出的硕果。三、古希腊雕塑赫耳墨斯和小酒神大理石雕塑,高213厘米约公元前330年左右普拉克西特列斯(希腊古典时期)现收藏于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中歌颂英雄主义和崇高品德的形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体曲线美的真实描绘。人们开始注意使用柔和细腻的表现方法,使希腊的艺术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艺术家们的技巧也相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尊《赫耳墨斯和小酒神》就是希腊古典后期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最著名的代表作,更可贵的是现在的人们可以看到原作。由于现存的古希腊雕塑大多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所以这一尊原作更加显得异常珍贵。这尊雕像发现于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遗址中。•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讲到,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就把木马当作是献给雅典娜的礼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计。拉奥孔是当时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和预言家,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人城中。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咬死。拉奥孔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约公元前1世纪阿格桑德罗斯(希腊)收藏于罗马梵帝冈美术馆罗得岛位于爱琴海东部,很早就有灿烂的文明史。希腊化时期,罗得岛社会繁荣,成为当时希腊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罗得岛人以他们的财富和智慧,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和雕塑美化他们自己的城市。雕塑艺术在那里尤为发达,曾经出现的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罗得岛太阳神巨像和这尊鼎鼎大名的雕塑《拉奥孔》,都显示了当时罗得岛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准。赫格索墓碑大理石约公元前400年希腊克尼多斯的阿芙洛蒂特大理石公元前350年普拉克西特列斯(希腊)公元前4世纪开始,女性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女性人体雕像也开始出现,这种倾向在当时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史料记载在他创作的46件作品中,有约三分之一是单独的女性人体雕塑。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美与爱之神阿芙洛蒂特,也就是维纳斯的雕像,尤其以这一尊《克尼多斯的阿芙洛蒂特》最为出色。据记载,这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作,当时作者同时创作了两件阿芙洛蒂特雕像,一件是穿衣服的,一件是裸体的,尼多斯岛人买走了裸体的那一尊,并郑重地供奉在海边神龛里。后来,这尊雕像闻名遐尔,前往尼多斯岛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竟成为一种风尚。四、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雕塑哀悼基督大理石1498---1499米开朗基(意大利)垂死的奴隶大理石局部1550年米开朗基罗(意大利)《垂死的奴隶》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作者以超过常人的尺度、比例塑造了摩西这位具有伟人气概的先知、领袖。雕像除了按照圣经的记载表现摩西的非凡之处(如头上两角、右手执十诫等)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外,还寄托着米开朗基罗个人的情感与探索。摩西坚定而深邃的目光令人不可抗拒,其强壮的臂膀、宽阔的躯体仿佛坚不可摧,整座雕像无不显示出作者天才的创造力与超人的气魄,也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时代精神。摩西大理石1513---1515年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这尊雕像和两尊著名的奴隶像都是为当时的教皇朱理二世陵墓雕刻的,是米开朗基罗原计划创作的数十尊雕像中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教皇改弦更张,命他去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而使这项庞大的工程未能完成。但仅看这尊雕像已不难想见米开朗基罗的创作热情。五、17-19世纪欧洲雕塑洛仑佐·贝尼尼贝尼尼(1598——1680年意大利),才智超凡,年纪很轻,就技艺超群,成为罗马巴洛克艺术的光辉代表,集雕刻家、建筑家、画家、舞台美术家、喜剧作家于一身。标志着贝尼尼雕塑顶峰的杰作,是他为卡尔那罗礼拜堂所作的祭坛雕刻《圣女德列萨》。贝尼尼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来装饰城市空间的大艺术家,他曾为罗马城设计雕制了大量的装饰雕。贝尼尼的雕刻十分重视生动的情节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他大胆地把米开朗基罗的造型风格和提香的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塑造自己的独特艺术形象。德列萨是一位16世纪西班牙的修女,少时患病后潜心修炼,每当她发病时就陷入失神落魄,脑海幻觉丛生,她的故事一直流传于民间。雕像是一幅立体的绘画,雕刻家用锤和凿在云石上描绘少女神志昏迷和爱神欲向她胸中刺箭的情态。雕像身上的繁复衣褶展示了雕刻家征服云石的高超技巧,环境和光的配置使这组群雕呈现出舞台造型的戏剧效果。阿波罗与达芙妮贝尼尼为罗马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的花园装饰了四组群像雕刻,《阿波罗与达芙妮》是其中的一组雕像。目空一切的太阳神阿波罗瞧不起丘彼特的箭艺,这使小爱神很恼火。当阿波罗走近河神女儿达芙妮时,小爱神立即向他们分别发出两支爱情之箭,射向阿波罗的是钟情达芙妮之箭,而达芙妮中的却是拒绝求爱之箭,这引起神界的求爱追逐。当阿波罗即将追逐到女神时,女神大声向河神发出呼救:“亲爱的爸爸快把我十分喜爱的美貌改变吧!”即刻河神将爱女变成一棵月桂树。无奈的太阳神爱之不得,只得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这就是“桂冠”的由吕德与《马赛曲》《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立即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吕德借用这一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让这一尊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纪念碑。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
本文标题:第12课理想与现实的凝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6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