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知识总结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1.1.1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硬件:构成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实体--——物质基础软件:各类程序和文件---硬件功能的完善与扩充1.1.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虚拟机:通过配置软件扩充机器功能后所形成的一台计算机编译(translation):将编写的源程序中全部语句一次全部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后,再执行机器语言程序解释(interpretation):将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翻译成机器语言后,立即执行它,然后再翻译执行下一条语句。即边解释边执行,不生成目标代码。1.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2.1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指令和数据都存放于存储器中,并可按地址访问。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1)运算器组成:算术逻辑部件ALU:完成各种运算功能,核心部件为加法器。寄存器组:存放数据,三个基本寄存器:累加器(ACC)、乘商寄存器(MQ)、操作数寄存器(X)。(2)主存储器主存(内存)的组成: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存储体→存储单元→存储元件(存储元)存储字:一个存储单元存储的一串二进制代码。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字所含二进制代码的个数。主存的工作方式:按地址存取MA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位数由存储单元的个数决定。MDR(存储器数据寄存器):其位数与存储字长相等。(3)控制器取指分析执行控制器的组成:PC(程序计数器)、IR(指令寄存器)CU(控制单元)(4)I/OI/O子系统包括各种外部设备及相应接口1.3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1.3.1机器字长机器字长:CPU一次能处理的数据的位数,通常与寄存器的位数有关。1.3.2存储容量包括主存和辅存容量。主存容量:主存中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数(bit)存储容量=存储单元个数*存储字长1.3.3运算速度常用的衡量单位:1)主频(MHz):CPU的时钟频率,即一秒钟内所含的时钟周期数。2)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钟周期数(CPI)。3)每秒平均运行指令条数(MIPS,百万条指令每秒)4)每秒浮点运算次数(MFLOPS,百万次浮点运算每秒)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2.1.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2.2计算机的应用2.2.1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2.2.2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2.2.3网络技术的应用2.2.4虚拟现实2.2.5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2.2.6CAD/CAM/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2.7多媒体技术2.2.8人工智能第三章系统总线3.1总线的基本概念五大部件之间的互连方式:分散连接:各部件之间通过单独的连线相连;总线连接:各部件连到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总线(BUS):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共享性、分时性)3.2总线的分类3.2.1片内总线片内总线:芯片内部的总线,又称为元件级总线。3.2.2系统总线系统总线:计算机内各大部件之间的总线。又叫板级总线或板间总线1.数据总线数据总线(DB):用来传输各部件间的数据信息。双向传输总线数据总线宽度:指数据总线的条数,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有关2.地址总线地址总线(AB):用来传输地址信息。地址线的位数与存储单元个数有关3.控制总线控制总线(CB):用来发出控制信号的传输线3.2.3通信总线通信总线:用于计算机系统之间,或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系统(如控制仪表、移动通讯等)之间的通信。串行通信、并行通信3.3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总线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时间特性3.3.2总线性能指标3.4总线结构3.4.1单总线结构单总线结构:使用一条单一的系统总线来连接CPU、主存和I/O设备。3.4.2多总线结构3.5总线控制总线上所连接的设备,按其对总线有无控制功能,分为:主设备、从设备按照仲裁控制机构的位置不同,分为:集中式仲裁、分布式仲裁。集中式控制有三种优先权仲裁方式: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独立请求方式3.5.2总线通信控制总线在完成一次传输周期时,分为四个阶段:申请分配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结束阶段1.同步通信:通信双方由统一时标控制数据传送2.异步通信:不互锁方式半互锁方式全互锁方式3.半同步通信4.分离式通信第4章存储器4.1概述4.1.1存储器分类1.按存储介质分类(1)半导体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优点:体积小、功耗低、存取时间短。缺点:断电时,所存信息也随即丢失。1.双极型2.MOS型(2)磁表面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特点:容量大、价格低、存取速度慢,多用作辅助存储器(3)磁芯存储器(4)光盘存储器特点:非易失性,记录密度高、耐用性好、可靠性高、可互换性强。2.按存取方式分类(1)随机存储器(RAM)—主存静态RAM(SRAM):用触发器原理寄存信息(非破坏性读出)动态RAM(DRAM):用电容充放电原理寄存信息(破坏性读出)(2)只读存储器ROM分类:掩膜型只读存储器(M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擦型存储器(FlashMemory)(3)串行访问存储器顺序存取(SAM)、直接存取(DAM)3.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1)主存储器可和CPU直接交换信息。大多为MOS型半导体存储器(2)辅助存储器是主存的后援,不能和CPU直接交换信息。(3)缓冲存储器4.1.2存储器的层次结构现代计算机采用Cache--主存--辅存的三层次存储系统4.2主存储器2.主存的技术指标(1)存储容量(2)存储速度(3)存储器的带宽:表示每秒从存储器进出信息的最大数为提高带宽,可采用以下措施:缩短存取周期、增加存储字长、增加存储体4.2.2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译码驱动方式:线选法(小容量存储器)、重合法4.2.3随机存储器(RAM)静态RAM:利用双稳态触发器来保存信息,只要不断电,信息是不会丢失的。动态RAM:利用电容存储电荷来保存信息,使用时需不断给电容充电才能使信息保持。2.动态RAM芯片(DRAM)需要周期地对电容进行充电,以补充泄漏的电荷,这就叫再生或刷新。刷新周期(再生周期):上一次刷新结束到下一次对整个存储器全部刷新一遍的时间间隔。刷新过程的实质:是先将原存信息读出,再由刷新放大器形成原信息并重新写入的再生过程。刷新方式集中式刷新在一个刷新周期(2ms)内集中安排一段时间逐行进行刷新,此刻停止读写操作。分散式刷新对每行存储单元的刷新分散到每个存取周期内完成。将一个存取周期分成两段,前半段用于正常读写或保持,后半段用于刷新。优点:不存在“死区”,控制较简单。缺点:刷新动作过于频繁,系统速度损失一半。异步式刷新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3.动态RAM与静态RAM的比较4.2.5存储器与CPU的连接存储容量的扩展,通常分为:位扩展:增加存储字长。字扩展:增加存储器字的数量。4.2.7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寻找高速元件—采用层次结构—主存-cache层。调整主存的结构—并行主存结构。4.3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原理CPU在执行程序时,在一定时间内,只是对局部范围的主存地址频繁访问,而对此范围外的地址甚少访问。原因:指令和数据地址分布的相对簇聚。指令连续存放数据,特别是数组连续存放有些指令和数据往往会被多次调用,如:子程序、循环。根据此原理,只要将CPU近期要访问的数据,提前送到Cache,就可使CPU在一定时间内只访问Cache。2.Cache的工作原理命中率:指CPU要访问的信息已在Cache内的比率。影响Cache命中率的重要因素:容量、块长3.Cache的基本结构组成:Cache存储体、地址映象机构、Cache替换机构(4)Cache的读/写操作写操作:写直达法、写回法4.Cache的改进(1)单一缓存和两级缓存(片内缓存、片外缓存)(2)统一缓存和分开缓存4.3.2Cache-主存地址映象地址映象:由主存地址映象到Cache地址。基本的地址映像方式:直接映象、全相联映象、组相联映象1.直接映像i=jmodC(C=2c)i是cache的字块号,j是主存的字块号,C为缓存块数。优点:实现简单。缺点:主存块与缓存块的对应关系固定,不够灵活Cache空间的得不到充分利用,命中率降低。2.全相联映像允许主存中的每一个字块映像到Cache中的任何一个字块位置上主存地址的高m位(t+c)全部作为主存字块标记特点:它是最灵活但成本最高的一种方式。3.组相连映像把Cache字块分为Q组,每组包含R个字块,则组相联映像函数为:i为缓存的组号,j为主存的块号主存的第j块映象可到Cache的第i个组内的任一块(0~R-1)组间为直接映像,而组内为全相联映像。4.3.3替换算法先进先出(FIFO)算法、最近最少使用(LRU)算法、随机法4.4辅助存储器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5.1概述5.1.1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1.早期阶段2.接口模块和DMA阶段3.具有通道结构的阶段4.具有I/O处理机的阶段5.1.2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输入输出系统由两部分组成:I/O软件、I/O硬件5.1.3I/O设备与主机的联系方式编址方式:(1)统一编址(2)独立编址寻址方式传送方式:并行传送、串行传送联络方式连接方式:辐射式、总线式5.1.4I/O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DMA)、I/O通道方式、I/O处理机方式5.2外部设备5.2.2输入设备1.键盘2.鼠标器(机械式、光电式)3.触摸屏5.2.3输出设备1.显示器2.打印设备(硬拷贝设备)5.3I/O接口I/O接口:主机与外设之间设置的一个硬件电路,及其相应的软件控制。端口:接口中的一组寄存器(数据端口、控制端口、状态端口)5.3.2接口的功能和组成选址功能、传送命令功能、传送数据的功能、反映I/O设备工作状态的功能5.3.3接口类型按数据传送方式分:并行接口、串行接口按功能选择的灵活性分:可编程接口、不可编程接口按通用性分:通用接口、专用接口按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分:程序型接口、DMA接口5.5程序中断方式中断处理过程经历五个阶段:中断请求、中断判优、中断响应、中断服务、中断返回5.5.5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保护现场、中断服务、恢复现场、中断返回5.6DMA方式5.6.1DMA传送方式DMA控制器与CPU分时使用主存,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1)停止CPU访问主存(2)周期挪用(3)DMA与CPU交替访存5.6.3DMA的工作过程1.DMA传送过程预处理→数据传送→后处理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6.1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三种机器码的特点:正数的原码、补码和反码表示形式相同,即符号位为“0”,数值部分与真值绝对值相同。负数的原码、补码和反码表示形式不同,但其符号位都为1,且数值部分有如下关系补码是原码的“求反加1”反码是原码的“按位求反”6.3定点运算6.3.2加法与减法运算(补码)已知[y]补,求其机器负数[–y]补的方法是:将[y]补连同符号位一起按位求反,末位加1。溢出的条件两同号数相加(或两异号数相减)才可能发生溢出。两异号数相加(或两同号数相减)不会产生溢出溢出分类正溢、负溢判断溢出的三种方法:1)采用单符号位判断若两正数相加,结果为负表明发生了正溢;若两负数相加,结果为正表明发生了负溢。3)采用变形补码第七章指令系统7.1机器指令7.1.1指令的一般格式1.操作码两种编码方式:1)固定长度编码优点:指令非常规整,有利于简化硬件设计和减少指令译码时间缺点:信息的冗余极大,使程序的总长度增加2)可变长度编码优点:能有效的压缩程序中操作码的平均长度。缺点:增加了指令译码和分析的难度,使控制器的设计复杂化。扩展操作码技术的基本思想:使操作码的长度随地址数的减少而增加。2.地址码地址:主存地址、寄存器地址、I/O设备地址(端口号)1)四地址指令需访存4次(2)三地址指令后续指令的地址隐含在程序计数器PC中,需访存4次(3)二地址指令需访存4次,若将结果暂存于累加器ACC中,只需访存3次。(4)一地址指令需访存3
本文标题: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知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17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