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关于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研究
1浅谈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提要]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走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之路,更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对小学生作文自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引导学生作文自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词]作文自改培养问题策略[正文]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学生作文的自改中存在不少问题。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部分教师工作认真,做到精批细改,有眉批、总批;有错别字、病句修改;批语中肯,学生易于接受;批改字迹工整,符号正确;可谓面面俱到。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老师这项工作是徒劳的,他们把老师花了大量心血、精批细改的作文略一浏览就塞入书包,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2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这些,在今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我认为师生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一种阅读方式。一、目前学生自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小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将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然而,我们现在学生自改作文的实际情况出现一些问题:问题(一):许多教师、学生对待学生自改作文若有若无。有的则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二):学生自改作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大部分只停留在错字、病句的框架内。问题(三):缺少合作,甚至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文章。问题(四):教师对作文自改缺乏有效地调控和评价。二、自改作文中学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个人认为学生自改作文的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其能力更是可以有效地提高。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精神,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1、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想还在影响着人们。虽然素质教育思想在这几年深入人心,但我们也会看到:教师围绕考试,学生围绕考试,家长围绕考试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32、学生缺乏自改作文的动机,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单一。许多学生总是抱着“改了也是白改”的思想,进而加上教师对于改作文放任自由。学生修改的方法没有很好掌握。进而形成上述现象,修改没有实质性的内容。3、学生中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意识,没有合作精神。不愿与同学交流作文,生怕机密外泄,自己落人之后。如此种种因素,形成了当前学生自改作文的种种弊端。三、策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我认为这就要求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采用有效的策略实现作文教学质的飞跃。策略(一):学习实践,从根本上确立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观。《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福音,并在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预示着作文教学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趋势可以概括为“全程开放、个性张扬。”《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更是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非凡的意义,是我们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作文观。1、扎实学习素质教育作文教学的理论;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是崭新的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教育陈旧因素,又吸纳了传统教育的精髓,引入了新时期的多种理念。我们的4教育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春天。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从中吸纳精华,充实自己的实质,建构自己的“作文教学观”。2、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的作文理念;小学生作文能力包括“作”和“改”两部分,这才是培养完整的作文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获得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写出来的文章总要靠自己改,学校学习时不掌握改的本领,将来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这是我们为师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方向。“全程开放、个性张扬。”才得以更好地体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促进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发展。策略(二):名人范例,激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一般来讲,学生写完作文后,都不愿意修改,认为修改是老师的事。这时,教师就可结合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践事例,讲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来激发学生树立起自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懂得修改作文的意义。如讲述贾岛初到京师时,写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为“推”字,从而引发了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又如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几百万字的著作,可是,他的作品很少“一挥而就”,即使是一首小诗,也要做到动笔前精心构思,写成后反复斟酌修改。如讲述北宋诗人王安石改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绿”的事。通过这些名人范例,让学生认识到:修改作文实际上就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推敲、调整,使文章更趋完美,生动感人。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以5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真正体会到“三分文章七分改”的道理,还能养成做事严肃认真的好习惯。策略(三):改变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完成之后,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势,自己会认为作文十分完美,无处可寻破绽。诸不知作文中的问题大量存在。我们要鼓励学生寻找自己作文中问题,并努力修改。1、从比较中感知;有比较才有差距,有比较才使人有前进的动力。为学生提供可以作为参照的范文,让学生对比中读,对比中思考,而后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就相当于学生作文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鞭策:为什么别人(一个中下等学生)的作文会如此之棒——正因为他们修改。我可以通过修改达到他们的水平,从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2、从自读中体会;学生的作文完稿后,让学生反复地默读,养成作后自读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非改不可。首先,从文章的内容上、审题立意上去发现问题。如:《我熟悉的人》一文,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人物的品质,而许多同学却写了两件事,甚至多件事。显然审题不清,通过读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其次从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上是否恰当;再次,让学生从读中检查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语法有没有毛病,有无错别字;最后让学6生全面朗读,通过朗读深入发掘。3、从互评中升华;根据习作的不同内容交换互相修改的对象。交换的对象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小组内的,也可以是找学生自己喜欢的同学,前两种交换方式一般由老师决定,第三种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主张优差生搭配互改,让优生帮助差生找出优点,带动差生学会自改习作和互改习作。在互改时除按自改的方法进行修改外,还要注意对方选材是否真实,有没有按习作训练要求作文。采用的表达方式能否突出主题,语言是否精练、生动。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讨论、辩论,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和同学交换作文,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一方面改进了同学的作文,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水平,对自己的作文更能体现批判的思想。合作的精神在互评中也得到升华。个人发表意见,集体进行讨论,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同学的情谊、合作的意识得到很大的体现。策略(四):运用教育学规律,提高作文自改能力。〈一〉授予学生自改的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因此,在学生对自改作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会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要及时授予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71、修改的一般过程;修改的一般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立意、事例的选择,再到间架结构、详略安排,最后到语句的连贯通畅,词语的适当运用,体现螺旋上升的模式。这要求教师努力去引导,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原因,进而形成自觉的行为。2、修改的符号;一般有〈1〉“增”,即增加字、词、句、段。〈2〉“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3〉“调”,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4〉“换”,即把用得不适当的词句换掉。正确地运用修改的符号也是自改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明确应该统一符号的运用。这是对作文认识程度的体现。〈二〉实文演练,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1、自改作文与认识能力提高相结合;认识事物包含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因此,认识能力的训练要落实到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之中。〈1〉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准备的知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以积累、贮存写作的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写的内容,又解决了修改的材料。〈2〉促进分析能力的提高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生活也是发展变化的。要培养8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仅仅停留在观察事物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材料加以分析比较。通过联想,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小学生生活的实践比较有限,还需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课内外的阅读,从阅读材料中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2、自改作文与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小学生作文要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真情实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写出来反映客观事物。在作文自改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真实的感受向同学表达,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人、对事,实事求是,把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自改作文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小学生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所要说的意思,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心理学上指出:“思维和语言是处于统一之中的。在自改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把观察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形成新感受,表达有新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策略五:建立多元的自改作文评价机制。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我们倡导发展的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对语文课程的发展价值,努力实施多元的发展性的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1、教师评价;9在作文课堂中对学生的自改情况,交流情况进行评价。这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对学生评价的尺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2、学生自评、合作组的互评;这是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评价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谈自改后的收获,找一找与他人的差距,这些已经体现了学生评价的雏形。当然,还有更深一层次,让学生说在修改中的体验,大大提高作文自改的有效性。3、家长评价;学生的作文自改水平与家长的肯定与否息息相关。家长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家长参与到学生作文的评价体系中来,更有利于体现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促进学生作文的积极性。4、社会评价。在这里我所指的社会评价主要指让学生的作文通过报刊、杂志进行有效地宣传,使学生尝到修改作文后的可喜成果,从而激起学生每次作文修改的欲望,养成作文自改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提高学生作文的自改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当然,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体现作文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既10培养了他们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为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表达能力。主要参考文献:1、严咏梅,《作文教学中的体会》、《教育改革论文汇编》,伊犁人民出版社。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本文标题:关于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3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