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构建--经典文献读后有感10210100金融10级研刘发扬随着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币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东亚区域性货币联盟日益被提上议程。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东亚区域性货币联盟,其本质都要求回答一个问题:东亚地区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建立货币区、使用同一种货币,并且能够保证该货币对内固定对外浮动?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最优货币区的一些经典著作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为此,我选读了其中一些文献,对其中重要的观点进行了必要的归纳。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又蒙代尔(Mundell,1961年)、麦金龙(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最优货币区理论首先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Mundell)于1961年的论文中提出,其后由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提出关于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使得该理论不断完善。总而言之,最优货币区理论考虑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政策一体化、外部冲击、转换成本等因素,以判断在两个或多个区域实行共同货币是否更有利。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许多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文献涌现,其代表人物有蒙代尔、麦金农等;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则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末开始,最优货币区的理论研究复活,并催生了“新”最优货币区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弗兰克尔和罗斯、赫尔普曼、卡尔金和华莱士、卢卡斯。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初步发展阶段蒙代尔(Mundell)认为,需求转移时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两个开放小国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之间的收支失衡问题。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合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判断是够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当然,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货币区的实现依赖于区域政治结构的调整。麦金龙(R.I.Mckinnon)在蒙代尔的论文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开放程度是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由于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换言之,外部冲击会使得开放度高的经济体的汇率变动大,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因此,建立货币区,在区域内固定汇率或使用同一种货币将有助于防止这种经济波动。这更像是一种规范分析的出的结论。皮得·凯南(PeterKennen)提出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在遭受进口需求冲击的时候,产品多样化程度越低的国际抵御冲击的能力越弱,从而通过建立货币区创造稳定的汇率制度有利于避免国际冲击。关于货币区标准讨论的其他观点,如伊格拉姆认为标准是金融一体化程度,而哈伯格和弗莱明认为标准应该是通货膨胀率。虽然关于最优货币区已有相当的讨论了,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判断标准上面,而关于OCA中成员国扩展、效用函数的界定等等方面,尚显不足。2.新的最优货币区理论(1)理性预期下的OCA理论。传统的OCA理论将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组成货币量联盟的重要条件,但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E&PrescottE,1977)等人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和可信度、时间的不一致性和政策规则的结果,证明了当通货膨胀率差异非常大时,只要中央银行能够建立一个可信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规则,货币一体化的收益更大,而代价更小。具体而言,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当局既关注通胀也关注失业,根据理性预期假定—只有不被预期到的通胀才会影响失业率,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当局必然存在动态不一致的政策行为,因此政府宣布的通胀率目标不可信,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而在货币区条件下,由于在货币区内存在相对独立于各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其只关注通胀,因此具有政策可信度。(2)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传统的OCA理论认为,多国是否适合组建货币区以及一国是否加入货币联盟取决于许多事前(组建货币区或加入货币区之前)标准,但是弗兰克尔和罗斯(FrankelJA&RoseAK,1998)通过实证实证分析得出,国际间的贸易程度与它们的收入水平及商业周期的相关性之间是内生的,即贸易关系越密切的国家在经济周期和收入上的相关程度也越高。因此评定一国是否适合加入一个货币联盟并不是完全由历史条件决定的。欧元建立过程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证明。真正的欧元体制建立之前,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通过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评判欧洲多国是否适合建立欧元区,事实上当时许多指标均达不到要求,但最后欧元区建立起来了而且运作相当良好,许多指标也被满足了。三、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批判国内学者祝丹涛(2005)对经典“最优货币区”(OCA)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其批判有三点:第一,OCA某些标准有理论弱点,而且标准间存在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替代、交叉、因果和矛盾等种种关系。第二,OCA标准有内生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政策的适用性。第三,OCA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的,世界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和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重新界定了被OCA理论强调的货币同盟的宏观成本。其结论有两点:第一是,货币同盟的政策制定者要谨慎使用OCA标准,防止简单化和机械化倾向;第二,为OCA理论强调的货币同盟的宏观调整成本并不是那么高,对货币同盟形成应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四、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建立亚元的启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东亚货币联盟越来越成为当局者和公众所关注的话题,许多学者也对此发表自己一些观点,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拜读了何帆老师和覃东海博士合写的《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该文从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程度、贸易结构指标、开放度指标、非对称冲击、经济结构相似性、要素流动性这六个标准出发,结合其他一些标准以及相关研究,判断东亚国家是否满足最优货币联盟标准。从这些指标看,东亚9国或地区(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可以作为东亚地区货币联盟的合理候选国。这些国家和EMU国家比较,距离最优货币联盟的条件并不遥远。此外,该文还对东亚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既有定性也有定量的分析。东亚货币联盟的成本是:失去汇率政策工具;失去货币政策工具;失去通货膨胀税;铸币税损失;扩大高增长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过渡期的投机性冲击。货币联盟的收益是:节约汇兑成本;增强内部贸易和投资;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快经济改革;减少货币/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实现价格稳定。参考文献:Mudell(2005):ExchangeRatesandOptimalCurrencyAreas,SelectedworksoneconomicsofRobertMundellMudell(1961):Atheoryofoptimalcurrencyarea,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Mudell(1963):Capitalmobilityandstabilizationpolicyunderfixedandflexibleexchangerates,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Mckinnon(1963):Optimumcurrencyarea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Kydland&Prescott(1977):Rulesratherthandiscretion:theinconsistencyofoptimalplansFrankel&Rose(1998):Theendogenityoftheoptimumcurrencyareacriteria,TheEconomicJournal姜波克、罗得志(2002):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兼述欧元、亚元问题何帆、覃东海(2005):《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世界经济》第1期祝丹涛(2005):最优货币区批判评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
本文标题:浅谈最优货币区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34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