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张铭钟zmz@xust.edu.cn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课桌椅第十六章学校管理第一节第三节第二节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一节学校管理概述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梁启超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一、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学校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于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的的一般规律或共行职能方面,有成为一般属性或只能属性。社会属性则表现在学校管理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一意志和一定社会制度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过程。人是学校管理的两重性质,做到科学的取众家之长,发展自我,突出特色。学校管理是介于教育科学体系与管理科学体系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同时是两个学科体系的分支。(一)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二)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三)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具有文化性:主要是学校文化,指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等。(四)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二、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一)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就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人。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二)学校管理对象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三)学校管理手段学校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组织机构分为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行政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等。学校的非行政机构主要包括各种团队、工会、妇联、学生会等团体组织。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主要是教导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教研组、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学校组织机构校长校务委员会议教职工代表会议教导处总务处学生会教研组班主任卫生组实验室电教室校办工厂校舍组图书馆财务组伙管组教育工会团队党支部校长教代会校务办公室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工会人事食管办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青保工作教学工作教务工作财会事务基建修缮食堂门卫学校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全体成员日常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保证。学校规章制度一般包括:学校的领导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三、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稳中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指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1、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建国初期,大中小学一般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因为学校多是从旧政权手中接管过来的,新政权还来不及培养出自己的学校管理者,于是由进步的教职员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的管理机构,管理学校各方面的事务。这种体制有利于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工作气氛和谐,但容易产生极端民主,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2、校长责任制(1952—1957)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这种体制的实行,既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向苏联模式学习的结果。这种体制由于实行专职专责,不仅工作效率高,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校管理工作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教育黄金时期。但是这种体制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避免校长独断专行的现象。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7—1963)1956至1957年间,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应当领导和监督本单位的行政机构和群众组织。根据这一精神,学校开始组建党支部并发挥其领导作用。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之后,大批优秀的校长横遭厄运,校长责任制受到批判,被戴上了独裁专断和反对党的领导两顶大帽。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受党委的领导。”从此,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实行党委(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校长独裁专断现象的产生,但是在学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而且主张“外行就是要领导内行”,严重地影响了校长的作用和行政功能的发挥。加之这一时期出现的批判白专道路和违背教育规律的狂热教育改革运动,使学校教育质量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滑坡。4、校长负责制(1963--1966)1963年3月,中央在总结了50年代中后期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后,制定了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学校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富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中央文件并没有明确指出所实行新体制的名称,但是,根据文件的表述不难看出,它实际上就是校长负责制。既然实行校长负责制,为什么不直接在文件中道明呢?其中显然有难言之隐。一方面,一长制是向苏联学来的,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直接恢复校长责任制显然不符合的政治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央对50年代中后期的行为进行了检讨和纠正,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极左思想进行彻底清算,强加给校长责任制头上的两顶大帽并没有摘除。而实践证明,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最有效的学校领导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隐其名而行其实了。校长负责制的实行,尽管校长们心有余悸,不敢真正全面负起管理学校的责任,而且实行的时间很短,但是,由于这种体制符合学校管理规律,既注重发挥校长全面负责的作用,又注意了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虽然只实行了三年,学校教育面貌大改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期间毕业的高中生被称为“老三届”,“老三届”如今已成为高质量学生的代名词。5、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党政机构全部瘫痪,校长的职位被取消。先是造反派夺权,后来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管理学校,最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由于革命委员会实行的时间较长,故以其作为这一时期学校领导体制的代表。革命委员会制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学校领导体制,一方面它取消了校长职位,同时也踢开了党组织,另一方面,它既不是中央政府颁布实行的,也不是普通民众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而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产物。这种不伦不类的体制不仅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也带来了心理上的混乱,这一时期教育质量是有史以来最低的。6、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1978年9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关于学校领导体制,条例规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这种体制对结束文化大革命给学校造成的混乱局面,使学校工作走上正轨,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的先天不足,也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现象严重,校长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校长和书记之间、校长和副校长之间矛盾多,内耗大,影响管理效率的提高。7、校长负责制(1985——)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实施不久,少数理论工作者就开始呼吁实行校长负责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大潮推动下,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始了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决定中提出改革学校领导体制,要求“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并对学校党组织的职能和要求重新作了规定。这一体制与此前两次实行的同类体制相比,其不同之处一是重视咨询审议作用和特别强调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二是强调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从理论上分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完善的学校领导体制,试行之初就显现出它的优越性。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某些观念的滞后、改革不到位、内外部条件不配套、理论指导的某些失误等等原因,校长负责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整体效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二)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1校长负责制的提出1985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员工办好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等学校,党委要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党的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文件第二次提到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改革。2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3实施校长负责制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校长的权力与责任(2)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3)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的职权:A听取、讨论校长工作报告,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教代会应对学校的年度计划、发展与基建规划、改革方案、财经情况、教职工队伍建设和教书育人等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需要听取有关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情况通报。B审议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基本规章制度,提交校长决定。C决定有关教职工的集体福利事项:学校福利费管理使用原则和办法;其它有关教职工的集体福利事项。D评议、监督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校行政主要干部任命,应听取教代会代表组长的意见;校党政主要干部在任职期间,教代会代表对他们进行评议1次;校教代会和代表组可以对校、系、部门主要干部进行表扬、批评,必要时可以建议上级机关给予嘉奖、晋升,或予以处分、免职。第二节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是行为先导。一、学校管理目标(一)学校管理目标的概念与意义学校管理目标是指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标准和结果。1导向作用:贯彻我国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发展方向。2激励作用:目标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推动他们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3调控作用:各方面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管理目标调节和统一着学校各方面的力量。4评价作用:目标是人们的预期结果,是衡量活动质量的标准和尺度。(二)学校管理的目标定位现代学校管理的目标定位:发挥学校效能,促进学生发展。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三)学校管理目标实现的要求1保持各种目标的协调一致学校管理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学校管理者的目标与被管理者的目标2建立高效率的管理组织系统3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队伍4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二、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者依据科学的管理原则,为实现学校管理的预定目标,对学校管理对象诸因素进行管理的客观程序。(一)基本环节学校管理有预期目标、运行机制和管理结果,包含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学校管理过程环节1计划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制定学校工作计划。计划是全校人员的行动纲领,
本文标题:第十六章-学校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46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