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高三历史习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2.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3.下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4.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A.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B.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C.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D.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5.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今重庆奉节县)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这表明当时()A.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地区B.活字印刷术出版业发展C.人才多寡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D.夔州地方科举人仕观念淡薄6.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等地区。这反映了()A.南方整体经济实力超过北方B.南方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D.茶叶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7.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8.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9.《管子·小匡》记载,官府工匠常常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这有助于()A.增强市场的认同感B.官营手工业技术传承第2页C.官府垄断生产技术D.大幅提高产品的产量10.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以下符合“现代”特征的是()A.设通判监督知州B.坊市界限的打破C.工场手工业萌芽D.白银被交子取代11.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中国人买卖公平。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B.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C.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D.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12.汉高祖刘邦颁布“贱商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汉武帝与汉高祖的商业政策相比,其不同之处是()A.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B.禁止民间商业的发展C.对商业实行干预政策D.对商业实行放任政策13.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宫员禁止经商。然面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靖时期,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反映了明代()A.轻商观念发生改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政府吏治日益腐败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4.嘉靖时期,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这说明明朝的海禁政策()A.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C.严重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D.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二、材料阅读15.(2019·安徽蚌埠一模·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日:“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等材料二1902年天津《大公报》上刊载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音yanchi,即美丑),均可。——《近代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和新式婚礼》材料三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一颁布,就引发了新、旧两种婚姻观念之间的激烈冲突。一般青年男女接受快,热忱拥护,不少的妇女说:“妇女受气算到头了,再也不寻死上吊了。”……少数壮年人和一般的老年人一时不易接受,说:“年轻的闺女们都叫八路军撑起来了,满街乱跑,像疯马一样,动不动就上区、上县打离婚官司。…婚姻大事不让父母管是什么世界。”个别村干部也跟着第3页群众喊:“可不得了,谁愿离就离,愿结就结,以后寡妇不改嫁也不行了。”——摘编自张志永:《1950年婚姻法与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鼎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指出由唐入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婚姻观念形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围绕新《婚姻法》的争论焦点有哪些?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对我国婚姻观念变化的认识。(6分)16.(2019·山西太原高三期末·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營。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材料二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等级观念不是日益淡化,故A项错误;马铃薯是高产作物,清朝时期人口增长粮食短缺,故政府推广种植马铃薯,导致材料这一变化,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与西方往来很少,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明清时期人口的增多、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原因,使牛耕较前代减少,而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停滞或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说明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该份地契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并双方签字,官府盖印,说明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田主的土地所有权,故A项正确;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主要也是保护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错误;加盖官章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农业,未提商业,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董仲舒、朱熹对井田制的赞赏不足以代表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井田制成熟于西周时期,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制度,董仲舒对其的称赞不足以证明井田制适合整个古代中国,故B项错误;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逐步严重并成为普遍现象,王莽等试图以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来缓解这种兼并现象,故C项正确;仁政是春秋战国后才提出来的,要求统治者要宽厚待民的儒家思想,井田制反映不出仁政思想,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宋代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地区结论是正确的,材料信息说的是经济中心转移到第4页江南地区后文化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了宋代印书的数量,并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出版业发展,故B项错误;宋代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地区后,江南的人才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说明人才多寡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夔州路(今重庆奉节县)仅有进士人数少,并不能说明夔州地方科举人仕观念淡薄,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唐代产茶地集中在南方地区,并不能说明南方整体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且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南方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中后期,与题目中的唐代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茶叶作为经济作物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唐代产茶地集中在南方地区说明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茶叶税收的信息,故D项错误。7.【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多以丝织为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8.【答案】C【解析】区域长途贩运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说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市”或“亭”代表着官府直接管理,却在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且离远能推断出官营手工业从事着商品贸易
本文标题:2019精选教育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习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d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1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