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目标分解1.掌握“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等,归纳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分析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探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___________,国人思想禁锢、愚昧无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2.表现:(1)林则徐:组织编译《________》《各国律例》等,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撰《________》,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的思想。程朱理学四洲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3.意义:引导人们关注________,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温馨指引:“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师夷”是手段,“长技”是内容,“制夷”是目的。世界形势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1.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应用思考提示:(1)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和天朝中心的世界观(天下观),树立了新的世界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文化,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2)以御辱强国为目的,具有爱国意识。(3)华夷观并未根除,根本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具有保守性。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产生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__________、左宗棠为代表的________。3.基本内涵:以____________作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__________挽救封建统治。李鸿章洋务派封建纲常伦理科学技术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4.实践活动:洋务派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________,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温馨指引:“中体西用”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洋务运动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2.为什么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应用思考提示:之所以说是继承者是因为他们都主张学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抵御外国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之所以说是发展者是因为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多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而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洋务运动。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弊端的暴露;中国________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________等。(3)主要思想: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________。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________制度。资本主义郑观应商战君主立宪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2.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变法思想。(1)时间:19世纪90年代。(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人物著作思想主张康有为《____________》借助经学外衣,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_____________》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3)作用:①推动________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最终失败。②起到了________作用,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梁启超《___________》宣传伸______、设议院、__________的思想严复编译《_________》借用________原理宣传变法,主张国家属于________变法通议民权变法图存天演论进化论人民戊戌变法思想启蒙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维新变法思想有何异同?应用思考提示:同: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付诸实践,但失败。异:学习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器物,后者侧重制度;目的不同,前者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者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一、如何全面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方法点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评价要结合思想内涵、出现的时代背景、实践活动以及洋务派阶级属性来综合认识。精讲阐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系统化、纲领化,具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爱国意识,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经济、科技、教育、军事近代化第一步。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3)“中体西用”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4)洋务派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以破产告终的必然性。特别提示:在当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背景下,洋务派分“体”“用”有利于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1.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应用示例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应用示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可知这一部分人为洋务派,他们之所以难以挣脱传统主要在于其目的为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答案:B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二、康有为为什么要以“托古改制”方式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方法点拨:康有为改造传统儒学宣传变法要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精讲阐释:“托古改制”,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是康有为思想的最大特点。究其原因,与19世纪末中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能借助传统文化来表达新思想。(2)19世纪末,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主流思想,传入中国不久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影响十分有限,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有利于减少阻力。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特别提示:康有为采用“儒表西里”“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托古改制”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革命性、灵活性、策略性和妥协性。(3)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关。康有为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是一位经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2.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树立孔子权威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D.减少变法阻力应用示例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应用示例解析:材料反映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变法,当时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此举主要是为变法减少阻力,故D项正确。A项是形式,C项是作用;康有为并不否定君主制度,故B项错误。答案:D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三、维新变法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方法点拨: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与甲午战争带来的变化有关,其作用要从思想启蒙、经济发展、指导政治实践等方面分析。精讲阐释:(1)维新变法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的原因:①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体西用”思想破产引起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反思与探索。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独立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独立。④思想基础:西学进一步传入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⑤外部原因: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给救亡图存提供了新参考。(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①政治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参政热情。②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提示:由于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维新变法思想的最大意义在于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③思想上:维新派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新派主张以变法自强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下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应用示例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B.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C.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D.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楷模应用示例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应用示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说明该书受到知识分子青睐,并不能说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和维新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故A、B项错误。结合时间“1897年”,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宣传进化论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答案:C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关键信息一个主题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思想解放两个阶段学造器物;仿行制度三种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四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五部著作《海国图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七位人物林则徐、魏源、李鸿章、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本课要旨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3.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课标点击课前预览互动释疑课堂点睛栏目链接
本文标题: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2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