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元明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1(10)元明时期的城市与建筑明代北京紫禁城元末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时候,就开始在钟山西侧的山脚下修建大型的宫殿建筑群。开始的时候规制比较简单,后来陆续扩建,力求恢复之前历代汉族王朝所谓的三朝五门制度。洪武二年开始修建的中都宫殿,大致上遵循着这一套布局的体系,后来整个这套规制被北京的紫禁城完全继承。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全国各地采办各种材料,征招民工为工程的建设做筹备工作,紫禁城正式的动工是在永乐十四年至十八年、公元1416至1420年,短短几年间就初步完成了一组庞大的新宫殿的建设,当时主持整个紫禁城的规划和设计的是来自苏州地区的香山籍的一位叫蒯祥的匠师,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能工巧匠也在此贡献着自己的智慧。紫禁城的维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大明王朝延续的过程当中不断遭遇火灾。为了修复被烧的殿宇,在明英宗统治年间曾经做了一些重建的工作,之后又有不断的增筑改建,一直到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才大体完成。明末李自成打入北京,崇祯皇帝被迫上吊自杀。但李自成在北京待的时间很短,在他退出北京之前放了一把大火,把紫禁城大部分的建筑都烧掉了。有幸的是清朝入关以后,按照原有的规制对紫禁城做了很大的重建工作,今天紫禁城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清朝重建或者改建的结果。但基本的规划和格局仍然延续明代体系,当然也有很多地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一些重要建筑的名称前后有所不同。明代的紫禁城大致延续南京宫殿的格局,但总体上更加宏伟壮观。2紫禁城鸟瞰其实整个紫禁城是一座城市的格局,里边大大小小设了无数个院子,这种空间体系叫做院套院。每一个院子分为北面的正殿,左右配殿以及前面的门殿。用这样的一个思路几十万平方米的范围铺展开。紫禁城的功能分区是非常明确的,总体上看南面主要是外朝区,北面主要是内廷区。外朝包含着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以及内阁办公的公署等,主要是为了朝政仪典和朝廷的日常办公的空间。内廷主要是生活区,是皇帝、皇后、其他的妃子及皇子们和太后生活的场所。3明代紫禁城平面图4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物都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和北京城的轴线是重合的。从中轴线最南端皇城的正南门承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门开始,经过端门到了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和承天门的前面都有金水河,并且在河上面架设了汉白玉的石桥,显得空间形制非常隆重。5紫禁城除了南边的午门之外,东西两侧有东华门和西华门,北边有玄武门。不同的城门供不同的人出入,皇帝的车驾出入主要是走正南的午门,大臣们上朝走东华门,西华门供大臣的眷属、得到朝廷封赏的命妇们进宫朝见太后和皇后,北边的玄武门是供后勤辅助的人员,如太监和一些杂役出入宫廷使用。功能的分区非常明确,正南面的午门地位最为崇高,它采用的是门阙合一的制度,除了正中央城门楼之外,两边像人支出两只臂膀一样延伸出来,整个空间变成一个倒过来的U字形,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这个地方是朝廷颁布大典及打胜仗之后献俘的场所,所以具有非常庄重非常强烈的仪式性的空间效果。午门之内是奉天门。按照规定,明代的皇帝每天清晨的时候是要在这个地方理政的,史书上称之为御门听政,也就是皇帝上班的地方。奉天门之内是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其中奉天殿就是今天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它的立面像十一间,其实是由九开间的正身加上一圈周围廊组合而成的。6采用重檐庑殿的屋顶,铺黄色的琉璃瓦,这是整个大明王朝所有建筑物中等级形制最高的一座,也是王朝最高的象征。在太和殿的前面有一个三万多平米的广场,上面用铜铸了品级山为标志,主要是在举行大型朝典的时候,大臣们都在广场上站立、叩拜,品级山就是标识着不同的人应该站的位置。奉天殿的后面华盖殿,就是现在的中和殿7它的造型很像是一个方型的亭子,它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型的空间,皇帝临时在这个地方召见群臣或者赐宴亲王。再北边谨身殿,就是现在的保和殿。它采用的是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比前面的奉天殿要低一个等级。谨身殿实际上是一个服务型的空间,主要是在大朝的时候皇帝在这个地方完成更衣和其他的一些准备活动。三大殿本身是各自独立的,但它们座落在同一座大型的汉白玉台基上,整个台基分成三层,分别设了非常精致的栏杆。整体上的气势显得非常地雄浑壮观,在三大殿两侧的院落里边分别设有文华殿8文华殿武英殿这两座殿堂都采用工字形平面,元朝皇宫喜欢采用的平面形式比较相似,这两个地方也是皇帝在不同的时候分别召见群臣的场所。李自成就是在武英殿9举行的登基典礼。另外在皇后生日的时候也会在武英殿升座,接受朝廷命妇的叩拜和朝见。内廷部分的大门就是乾清门。在门内有内廷的三大殿,它的基本格局模式和外朝三大殿相似,也是在共用一个大型的汉白玉台基上面排列前后三座殿宇。其中乾清宫主要是皇帝本人起居的场所。坤宁宫实际上是皇后的寝宫10交泰殿有时候也临时用作皇后的寝宫,它的地位和外朝三大殿里面的华盖殿其实比较相似。在内廷三大殿的两侧分别设东西六宫,还有乾清宫东五所、乾清宫西五所,所有这些都是自成院落的居住空间,大部分情况下是给后妃们居住的,紫禁城最北边是个比较独立的御花园。在紫禁城的东部有慈庆宫,明朝时候主要用作太子的宫殿,它也成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格局。在慈庆宫的北边设有奉先庙,它实际上是为内廷服务的一个小型的太庙,里面主要供奉明代皇帝、皇后的神位。11奉先庙在紫禁城的西边设有慈宁宫、咸安宫,都属于太后的居所。此外还设一个仁寿宫,是给本朝皇帝之前的、先朝的一些宫廷嫔妃们养老的地方。内廷区的功能分区比较复杂,它给皇室的不同成员都安排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帝的寝宫。紫禁城的艺术特点非常多,主要有四点。一、紫禁城这个词的本身是天帝所居的紫微垣和宫禁这两个词语的合城,既象征着天帝所生活的地方,又表示这是一个凡人不能够插足的禁地。它的整个格局,一方面附会中国古代宫殿传统所谓三朝五门制度。还有就是左祖右社,在紫禁城的东边设有太庙,西边设有社稷坛,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古制,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的含义。同时整个紫禁城内部的功能分区相当严谨,无论是外朝还是内廷,它所有的庭院,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它相应的特定的功能。12二、紫禁城的空间秩序非常严谨,在大体对称的前提下,也有些灵活的变化。尤其讲究建筑物的等级,不同的建筑物功能和使用者决定了它属于哪一等。中国古建筑在这方面尤其周密,一般在建筑的开间、屋顶形式、彩画包括建筑的用料和室内的陈设,各个方面都会显示出非常明显的等级差异。如最高等级的就是奉天殿,九间、周围廊、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金丝楠木的柱子,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最高等级的。其他的殿堂根据它的空间位置、功能、使用者的地位高低各按其位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的体系,这套系统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在宫廷建筑当中得到了强化。三、紫禁城的庭院处理手法十分高超。紫禁城由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按中轴线说,从午门开始一直到玄武门,前前后后串联了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八个院子。我们可以把每个院子看作是一小段独立的乐章,把这些高矮、大小、朝向各不相同的建筑物看成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组合在一起进退开合,既有前奏,又有序曲、铺垫,有高潮、有转折,有最后结束的尾曲,整体效果好像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乐,给人强烈的震撼。四、紫禁城中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很丰富13除了大殿和配殿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门、楼阁、亭子,还有庑房、走廊,所有这些建筑物色彩都很丰富。大部分情况采用白色石头砌的基座,屋面上面铺设黄色的琉璃瓦,墙面刷红色。建筑梁枋和柱子上面呈现的金碧辉煌的彩画油饰、整体上面是一种暖色调,特别是以红黄为主的的色彩感能烘托出至尊无上的皇家气派。14明代北京皇家坛庙明代北京的皇家坛庙经过历代帝王的修建,到明朝的中后期已非常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坛庙就是皇室祭祖的太庙,太庙位于紫禁城端门东北侧,社稷坛左右对称。太庙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时期完成。太庙建筑群空间由两重墙垣组合而成,在外墙的里边有一条金水河,跨河设置了七座汉白玉桥梁。和宫门相似,在内墙设了三座大殿,然后每座大殿的左右两侧都设一个配殿,其中最核心的是正殿,正殿的北边是寝殿,寝殿的北边是祧庙。三道大殿都采用九开间的形式,但正殿的体量明显大于后面两座殿堂。因为正殿是整个太庙的最核心的建筑物,所以采用了九间周围廊的形制。皇帝每15一次进入太庙都要在这个正殿举行隆重的祭祖典礼,它是最核心的仪式空间。九间寝殿主要供奉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历代皇帝,也包括皇后的神位,最核心处放的是太祖的牌位,之后的历代皇帝按次序排列在两侧。祧庙也是九间殿,主要祭奉明朝皇室的远祖,就是朱元璋的父亲、祖父乃至于曾祖之前的先人。整个建筑群的格局相当紧凑,最直接的反映的就是封建王朝举行祭祀典礼时候的那些规矩及相关的典藏制度。明朝的很多府州县城会设社稷坛。社是对土地之神的尊称,稷指的是五谷,代表所有农作物的神,二者合在一起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于土地、庄稼的尊崇的态度。社稷坛和太庙对称,但它的主入口并不在南面,而是北面。整个建筑群采取的是坐南朝北的格局。其中北边除了正门之外还设有拜殿和祭殿,两座殿都是五间歇山顶,是皇帝来社稷坛举行祭礼前休息的地方,如果遇上了风雨不方便露天行礼,就在殿内也完成仪式。整个社稷坛最核心的建筑并不是这些殿堂,而是一座由五色土覆盖的方形的祭坛,祭坛是露天的,分上下两层,大约五丈见方。祭坛的上面专门铺了五种颜色的土:中央是黄土,东边是青土,西边是白土,南边红土,北边是黑土。这和中国传统五行方位及相关色彩一一对应。早在明朝时,坛周边的矮墙包括矮墙的檐铺设了相应颜色的琉璃瓦和五色土对应。在社稷坛中央设方形石柱,石柱顶上面做成锥形,这个柱称为社主石,也叫太社,是社稷坛中社的最高的象征。16天坛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建筑优秀范例,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大约是紫禁城的四倍,位于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也是整个明朝规模最大的皇家建筑群之一。现存的建筑物和紫禁城一样,大多数为清代所重建或者改建,但整体的格局依然保存着明朝时候基本的规制。17整个天坛也分成内外两重墙垣,和一般的建筑群不一样的是,它的两重墙垣的北半部都出现了圆弧形,以此来表示天圆地方的观念。主要的建筑物位于中轴线上,中轴线是略微偏东的,其中中轴线的南部设置天坛的最核心的建筑物,是一个露天的祭坛,它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圜丘。圆丘分成三层,明朝时每一层的栏杆包括祭坛的台基的表面都曾经铺设青色的琉璃。以此来象征青天。到清朝一律改成了白色。在圜丘的北边有一个独立的圆形小殿,看上去非常精致,叫皇穹宇。这里18存放昊天上帝的牌位。皇穹宇皇穹宇的北边有一圈半圆形的围墙,就是今天为游客所津津乐道的回音壁。回音壁实际上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结果。中轴线的北部专门建了一个泰享殿,清朝改称祈年殿。19祈年殿这也是天坛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采用圆形的平面,下有三层汉白玉台基,上设三重屋檐。明朝有很明确的记载:三重屋檐的颜色各不相同,最上面是青色,其实是偏蓝,中间黄色,下面是绿色。据说象征着天、地和万物。到清朝一律改成青色的琉璃瓦,看上去更单纯,但是原本的象征意义被削弱了。这个地方是皇帝祈祷丰年的一个重要的场所。除了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物之外,在天坛西部还设有斋宫。20按照规制,皇帝在举行祭天大典之前,他需要提前一段时间赶到这个地方斋戒、沐浴,住几天,做一下准备,净化心灵,然后再行祭天大礼。还有一些神乐署、牺牲所,这些都是辅助的建筑物。在祭天的时候有非常复杂的乐器的伴奏,要献上不同的由牛、羊、猪宰杀而供奉的祭品,这些地方都是用来做这些准备的。天坛的艺术成就非常高,主要有有以下几点:首先,它强烈地体现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围墙,大量使用圆形和弧形的平面,这是不同于很多别的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在数字方面非常喜欢用五和九这两个数字,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这都属于阳数,天属阳,同时九和五也可以代表帝王的九五之尊。在整个环境塑造方面,天坛尤其值得称道,这是一个皇帝与天进行沟通、进行交流的一个地方,但并没有特意修建高耸如云的建筑物。它采取的手法很特殊,在整个中轴线铺设了一条高出地面之上的丹陛甬道。21这条甬道360多米长、30米宽,其他地方大量地种植柏树
本文标题:元明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5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