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谐音与文化中国.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王玉英副教授•谐音,它包括语言运用中一切借助于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特点来表达意思,从而造成一种诸如诙谐、委婉、祝福、避讳等特殊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在汉语中尤其多;这与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密切相关。本讲主要内容一、与民俗有关的汉语谐音二、与禁忌有关的汉语谐音三、与修辞有关的汉语谐音四、汉语谐音与译词五、汉语谐音与社会发展、语言变化一、与民俗有关的汉语谐音1、民俗的解释2、通过谐音了解相关的民俗3、汉语民俗谐音联想的多样性4、汉语民俗谐音具有地方特色一、与民俗有关的汉语谐音1、民俗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间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所有风俗习惯的总称。它包涵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经济饮食、居住器用到婚丧嫁娶等,几乎包括民间生活的一切方面。2、通过一定的语言现象——谐音了解相关的民俗•这类谐音大多通过联想的方式,由某实物的语音想到与之语音相同或相似的另一词的词义,并把后者的词义作为所选取表达的主要交际义•这个意义与实物并无本质联系,经过语音这一中介,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风俗义。祝寿“五蝠捧寿”图,“蝠云”又称“百蝠流云”图,因“蝠”,即蝙蝠的“蝠”与“福”谐音,因而便表“五福捧寿”、“福匀”、“百福流匀”——追求幸福的心理。老寿星、佛像、鹿的组合,即是因之义,——反映了人“佛”“鹿”与“禄”谐音,配上“寿”,即成为民间传统“三星”的象征;这在年画、雕塑作品中最为常见。婚礼习俗•枣、栗、桂圆、莲子、核桃、百合等干果都是吉祥物•栗子、枣儿谐音联想到“早立子’、“早生子”,有盼多子之意。•莲子还与花生相配合,谐音“连生子”;“花生”说解成“花着生”,联想儿女双全、次第生产之意。•桂圆谐“祥贵团圆”,核桃的“核”谐“和美”,•百合谐“百年好和”。动物崇拜•“鹿”,成为人们的吉祥物,主要是因为“鹿”与“禄”谐音。•鱼繁殖力强,民间崇拜鱼神•元代以后,“鱼”主要取其谐音的“余”之义。•常有莲花与鱼的构图,取义“连年有余”。一个胖娃娃抱持一鲤鱼,取义“富贵有余”。胖娃娃喻“福态”、“富态”,而“鱼”谐音“余”。“鸡”是典型的民俗吉祥物•中古前崇其贡献精神,故《韩诗外传》称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所以民间红白喜事都离不开鸡。•宋代以后,北方话中入声字消失,原属入声的“吉”字遂与“鸡”同音,吉祥物的鸡又衍生出一层谐音联想的文化含义。•年画中常有公鸡与鸡冠花的构图,谐音“吉官”及“官上加官”,因“鸡”与“吉”同音,“冠”与“官”同音。植物崇拜——槐树、榆树•槐,取其与“怀”的谐音。——宋·王说《唐语林·补遗》中说:“周礼:三槐九棘,槐者,怀也。上佐天子,怀来四夷。棘者,言其赤心以奉其君。•“榆树”在春天开一种叫“榆钱儿”的花,因形如圆钱而得名,因它是春天青黄不接时旧时农家救饥的上好食品而得到人们喜爱。•“榆钱”谐音“余钱”——祈福心理榆树钱3、汉语民俗谐音联想的出多样性•榆树在个别地方也不受欢迎,陕北农民盖房不用榆木,因其与‘愚’谐音”。•“棺材”因与死亡相联,直接联想到的当然是恐怖、肃杀之气。但因谐音联想到“官财”,又赋予了它吉祥之义,也形成“棺材”的崇拜。——南方把棺材做成袖珍型工艺品、棺材糕点,把棺材作为礼物送人等。4、汉语民俗谐音具有地方特色•江苏、启东、海门一带,过年吃赤豆饭,当地“赤豆”与“出头”谐音;——吃了赤豆饭,来年能出头。福建闽南过年吃萝卜,闽南话“萝卜”又叫“菜头”,与“彩头”谐音,——吃了“菜头(彩头)”,生活就更幸福满。汉语谐音联想在民俗中具有约定俗成性、任意性和丰富性。本讲主要内容一、与民俗有关的汉语谐音二、与禁忌有关的汉语谐音三、与修辞有关的汉语谐音四、汉语谐音与译词五、汉语谐音与社会发展、语言变化二、与禁忌有关的汉语谐音1、行业用语的谐音禁忌2、与称谓有关的汉语谐音禁忌3、生活中的汉语谐音禁忌1、行业用语的谐音禁忌——农业•“重农抑商”,农耕经济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种桑养蚕。•行业中有诸多的禁忌语,尤其是与蚕的死有关的。•“伸”意为“伸直”,死蚕就是这种状态,故要避讳;•“笋”吴语读音与“伸”颇相近,故而江浙一带的蚕农将“笋”称“萝卜”。渔业•渔家最忌说“沉、翻”等字眼。•为避免不利,管姓“陈”的为“耳东”或姓“淹”,“淹”有“水深”之义;水深则鱼多,对船家来说是吉利的。•希望船行得稳且“快”,最早是他们将“著”改为“筷”的。商业、贸易等经济行业•“折(蚀)本”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忌讳“蚀”字,与之谐音的“舌”也忌说。•在各地方言里把“舌”改为吉利字、吉利音——广东话把猪舌、牛舌改称猪痢”、“牛痢”;——上海话把“舌”改说为“门腔”;——北京话把“舌”改说为“口条儿”。•“干”对商人而言,意味着没油水、钱包干瘪•粤语中把“干”称为“润”•“豆腐干”改说“豆润”•与“干”谐音的“肝”也改为“润”•“猪肝”说为“猪润”•解放前,北京戏班的后台不准带伞,因伞与散伙的“散”音近,犯了散班散伙的忌讳。带布伞还是可以的,“布伞”与“不散”声音差不多,因而布伞成了吉祥物。•现在,许多剧团都不忌“伞’2、与称谓有关的汉语谐音禁忌(1)避同音字改为其他的字代替•如秦始皇赢政,“政”与“正”同音,秦代“正月”改为“端月”。•汉宣帝名询,遂改战国时“荀卿”为“孙卿”。•隋文帝之父杨忠,“中书省”改为“内史省”,官职“中书令”汉为“内史令”•唐玄宗李隆基,唐人避与“基”同音的字,史官刘知几(字子玄)著《史通》,唐人则称刘子玄著《史通》。•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改“元宵”为“汤圆”,因“元宵”与“袁消”同音。(2)避语音相近的字•太祖庙讳匡胤语,讹近香印(香印是多种香料制成的香),故今世卖香印者不敢斥呼,鸣锣而已。•仁宗庙讳祯,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饮饼,亦此类。•——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刘韬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唯依《尔雅》火傍作召尔。“昭”平声,“照”去声,音近也避讳,此为私讳。•——《颜氏家训·风操》3、生活中的汉语谐音禁忌•“分梨”与“分离”谐音。•“钟”、“伞”,因“钟”与“终”、“伞”与“散”谐音。•谐音禁忌大多具有方言特色。•广东人忌“散”,“散”、“伞”同音,广东话“雨伞”改说“雨遮”、“雨盖”。•湖南邵阳一带“重”“穷”谐音,“重阳节”改说成“富阳节”,以“富”代替不吉利的“穷”音。•上海人忌“鹅”,上海话“鹅”“我”同音,“杀鹅”听起来像是“杀我’,不吉利;上海话就把“鹅”改说成“白乌龟”。•上海人去医院探视病人,不能带“苹果.”,“苹果”与“病故”谐音。•上海松江新娘子的嫁妆中,被面子的图案不能是格子,“格子”与“格嘴”谐音。•旧时上海新娘子上门不吃瓜,因为“瓜”与“寡”谐音,不吉利。本讲主要内容一、与民俗有关的汉语谐音二、与禁忌有关的汉语谐音三、与修辞有关的汉语谐音四、汉语谐音与译词五、汉语谐音与社会发展、语言变化三、与修辞有关的汉语谐音1、谐音双关2、谐音飞白3、谐音析字4、谐音仿拟5、谐音拈连6、谐音藏词7、谐音回文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有意使词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实际上指那,是由表及里,由导体“表”引出隐含的主体“里”,“导体”与“主体”间的纽带便是谐音。皆音的字既可以是异字,也可以是同字。•如《山西民歌》“盐钵子,酱罐子,我家有个铁锤子,打破盐钵子,捣烂酱罐子,才能过好日子。”•“盐钵子”、“酱罐子”指阎锡山和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盐”与“阎”同音;•“酱”与“将”音近,“打破盐钵子”、“捣烂酱罐子”,•表达了人民群众坚决推翻蒋介石和阎锡山反动统治的决心•歌剧《刘三姐》中的对歌“风吹桃花桃花谢,雨打李花李花落,棒打烂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怎唱歌。•“桃、李、锣”与姓氏“陶、李、罗”同音。“桃”与“陶”、“锣”与“罗”是异形谐音;“李花”的“李”与“姓李”的“李”同音又同形。借以讽刺了三个秀才,也表现了刘三姐的机智聪明。古诗歌中谐音双关•《诗经》。如《召南·镖有梅》中用“梅”谐“媒”,喻早日托媒求婚之义。《鄘风·相鼠》中“相鼠有齿,人而无止”,“齿”谐“耻”,以此讥讽统治者是连鼠类都不如的无耻之徒。•六朝民歌中也大量运用谐音双关,如殷英童《采莲曲》“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藕丝”谐“偶思”,“缕,谐“侣”,“莲”谐“怜”,“杯,与“伯”双声音近,代指男友。唐诗中谐音双关•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阴晴的“晴”与情爱的“情”谐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谐音。《红楼梦》谐音双关•“元、迎、探、惜”四位小姐,谐音“原应叹息”:元春早天而亡,迎春误嫁“中山狼”,探春远嫁,惜春出家,怎不令人叹惜同情?•贾政谐音“假正”•贾芸的母舅卜世仁,谐音“不是人”民间的歇后语中的谐音双关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山顶石头滚下来—石打石(实打实)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尽是输)拉着胡子过船—牵须过渡(谦虚过度)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半天云里吹喇叭—响(想)得高2、谐音飞白“飞白”即由于某种特殊表达的需要,明知是读错、写错的词语,故意效仿来用的修辞方式。利用谐音构成的飞白,就是谐音飞白。•《红楼梦》中史湘云发音不准,把“二”错念成“爱”,林黛玉故意模仿她的发音,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老舍《赵子曰》中赵子曰学英语,把“boy”(男孩)读作“博爱”,把“peaeh”(桃子)读作“屁吃”,错误又滑稽。3、谐音析字•析字,就是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推衍上去。•析字分为化形、谐音、衍义三类。谐音析字主要为借音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美国学生魏莉莎,演出折子戏“贵妃醉酒”,洋学生成了京剧舞台上的“洋”贵妃。(《安徽日报》报导)“洋”与“杨”谐音,以“洋贵妃”谐“杨贵妃”。•借音析字常见于诗词中,构成对偶方式中的“借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借“鸿”之同音“红”,“沧”之同音“苍”形成工对,但“鸿”毕竟不是“红”,“沧”毕竟不是“苍”,即此称为“借对”。4、谐音仿拟•即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构成的仿拟。•即先对既定词的语素谐音飞白后•根据飞白的语素再仿造成新词•五儿急的便说:“那原是宝二爷屋里的芳官给的”。林之孝家的便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有赃证!”——《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方官”是由“芳官”的谐音飞白,然后由“方”联想到“圆”,仿造出“圆官”来。对联中的谐音仿拟•上联:“民国万税”;•下联:“天下太贫”!•由“万岁”仿拟出“万税”,“太平”仿拟出“太贫”,深刻揭露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黑暗。5、谐音拈连•无关的两事物连在一起说,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于乙事物,即拈连,•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去拈连,即谐音拈连。例如:•有人将虞永兴写的《尚书》典钱,李尚书日:经书那可典?•其人日:前已是尧典、舜典。——(朱揆(葵音)《谐噱(决音)录》)•利用音近同形的“典”字使经典的“典”与典当的“典”相谐6、谐音藏词•利用人所熟悉的旧事物或词语,故意隐藏本词,只说出其他部分,让对方去产生联想,从而理解说话人的本意即藏词,•可分为藏头和歇后两类,•由‘谐音构成的藏词就是谐音藏词•郑板桥在山东潍坊作县令时,见•“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北宋吕蒙•横批“南北”,用以抨击穷人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的不平世道。•“一”和“衣”、“十”和“食”异形相谐,指方向的“东西”和指实物的“东西”同形相谐,这属藏头谐音。歇后语谐音•媳妇总跟他干仗,两口子真是针尖对麦芒——周立波《暴风骤雨》•尖对尖’,针尖是尖的,麦芒也是尖的,谐指“媳妇”和“他”都是尖刻而不宽厚的人7、谐音回文•回文即顺念倒念都可以成文。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词构成的回文就是谐音回文。•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这里“上”与“尚”、“荷”与“和”,“临”与“林”、“汉”与“翰”谐音,所以上下联不论顺读、倒读,字音都一样,形成回文的妙用。本讲主要内容
本文标题:谐音与文化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1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