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质疑“网络饭饭”:又一个大师级的“文字成功策划案例”?
2005年济南秋季全国糖酒会上,“红了网络饭饭”让厂家高度亢奋,经销商趋之若骛,笔者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发出“大师就是利害,概念就是利害”的感慨。部分媒体也对开创“网络食品”先河的“网络饭饭”充满期望与热捧,会后不久,项目策划者的全案策划纪实文章也在相关媒体上刊登出来,文章中以糖酒会期间签下的经销商数量、订货金额及首批回收资金佐证项目方案策划的成功。年轻人占绝对比例的中国网民数量是如此之庞大,而且还在急剧增长,这一点与笔者所总结的“产品大众化”和“让年轻人疯狂,这个世界就会疯狂”两个规律与策划思路相一致,所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针对网民的产品特别是食品的问题,虽然已经有一点眉目,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所以也轻易不敢拿出相关项目策划方案框架。但是,在糖酒会上热热闹闹的“网络饭饭”,在笔者所在城市卖场隆重推出后不久(大概不到三个月)就不见踪影。实际市场效果与糖酒会上的热闹场面的巨大差异很快就让笔者冷静下来,结合策划者的全案策划文章,笔者发现,一个普通的饼干加上时髦网络的概念就让那么多人兴奋不已的“网络饭饭”,其缺少针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与研究的生硬和臆造的成份实在太重,在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消费者认可的条件下,即以“首期招商成功”而为整个项目策划案成功下结论似乎太早了一点,也有“策略短期性”嫌疑。况且,很多地方已经出现经销商退出经销的情况,几乎是预示整个产品的最终命运——所谓“网络饭饭”成功的策划,很有可能成为又一个大师级的“文字成功策划案例”。我们知道,企业在赋予产品以某种概念、文化、情感、生活方式、自我表现意识等延伸利益时,必须要将产品的实际利益与目标消费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延伸利益与实际利益的结合必须合情、合理,才能得到目标消费者的认同。也就是说,产品的延伸利益是建立在消费者认为其所提供的实际利益能够自然提供这种延伸利益。利用网络概念取得成功或成名的例子也并不在少数,如“网络饭饭”策划者文章中所例举的用以佐证网络蕴藏大量机会即所谓“挨上网络,就代表财富和成名”的案例,如“可口可乐与魔兽”、“百事可乐与传奇”、芙蓉姐姐、木子美、流氓燕等。因网络而成名的人物我们暂且不说,在产品方面,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并没有特意去提出、强化甚至开发“网络产品”这一概念,前者与魔兽结合,只不过是利用时尚的网络来延续其“最富时尚感的饮料”这一品牌内涵,后者与传奇相结合,是希望通过“年轻人喜欢电脑游戏”这一事实来强化“最年轻的饮料”这一品牌定位,他们的结合显得十分自然而没有痕迹。“网络饭饭”,一种普通的饼干,被赋予网络概念,围绕着这个概念,策划者针对其目标对象即上网人士的特殊性对产品进行了特殊处理,如配以键盘按钮造型加网络符号@,如通过加入维生素A、β-胡萝卜素和活性钙以关怀因上网对健康的影响,如通过变小个头、改变产品的包装以解决掉渣和取用方面的问题等。如果放在市场上那些以休闲、代餐、功能、能量补充和娱乐等近百个产品概念产品中,除了首次见面给人以新鲜感以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果没有“网络饭饭”这个特殊概念,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其特殊的造型、具人文关怀的包装形式而产生持续的兴趣。但是,策划者的目的恰恰是希望通过强调与突出“网络饭饭”这个概念,让它从其它产品中突现出来。但是,让策划者所没有想到的是,虽然特殊概念造成了消费者的对产品的特殊期望,从而实现了策划者“因新奇感而产生想尝试”的效果,但当他们发现这个产品实质上不过是普通的饼干而已时,他们的特殊期望很快就变会成“不过尔尔”的失望,即所谓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而且,在消费者意识中已经形成了饼干的高、中、低品牌概念,当他们还处于新奇期时,产品的价格和品牌或许会变得不太重要,但这种新奇感一过,价格与品牌因素就会突现出来——一个新品牌,仅以新奇但显生硬的网络概念和精美的包装,就将价格拔得这么高,一般消费者将会难以接受。所以才造成了前期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后期却没有重复消费这种结果。这,也是“概念炒作”这一手法最大风险所在。如果我们分析策划者的全案策划方案就会发现,整个方案中除了策划者根据行业状况的调查进行主观分析与对消费者的臆断,几乎没有真正对消费者进行实际调查的部分——一个没有实际消费者调查的项目方案,只能是臆断。策划者认识上网的人很多,每天上网的时间较长,所以他们需要在上网时补充食品。并且引用了相关数据作为依据: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4小时,55%的网民每周上网吃零食的平均次数为1.5次。从前一个数据来看,平均到每天只有两个小时,也就是说,网民的上网持续时间并不长,还没有到饿的程度;从后面的数据来看,恰好说明网民并不习惯于上网吃零食,因为只有一半的网民一周才吃1.5次。况且,我们必须要了解是什么样的网民吃零食?吃的是东西零食?我们知道,上网人士分为网吧、家庭和单位三类。如果我们到网吧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饮料和方便面才是网吧最受欢迎的,其中方便面是网民到饭口时填饱肚子,其它食品则几乎没有,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网吧上网的网民并不习惯于在上网时一边上网一边吃东西。一般单位上网本身就不是一种符合企业规定的行为,又会有多少人会准备上食品边吃边上打持久战?一般的家庭上网并非持续很长时间,即使现在有SOHO一族,但这类人的规模有多大?况且他们是习惯于吃方便面或水果,还是习惯于吃饼干类食品?调查以后即可明了。从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方案在关键的目标消费者习惯上是臆想的。“网络饭饭”将“红了”这一品牌与“网络红人”这一概念进行结合,以网游战士形象和“想跟我斗,等你红了再说”的广告语来迎合年轻人喜欢酷,富有挑衅、叛逆和另类的特点,可以说有其独到之处,也是最为成功之处,更体现出大师的水平。但是,策划者在营销策略上的“舍本”,可以说是对品牌形象与广告语的创意的浪费,也体现出策划者的“策略短期性”行为。第一,糖酒会上招商成功并不表示产品策划的真正成功笔者自1996年起参加过很多界糖酒会,因大批发时代而生的糖酒会现在变得越来越近似为鸡肋。因为糖酒会不仅成为“烧钱会”,更成为许多新企业的“迷魂会”。许多新企业为求得糖酒会上的轰轰烈烈,大把大把地“烧钱”,少则十几万、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几百万,结果是订单额巨大,但会后经销商的履约率却很差,企业还得派出业务人员去各地开发市场;行业内名声大振,但消费者茫然不知,企业还得投入资金向消费者宣传。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却因糖酒会的“巨大成功”而被“迷住了魂”,昏昏然以为这个世界已经到手。“网络饭饭”在济南秋季糖酒会上取得了“经销商数量从0上升为250多位”、订货金额达2个多亿和“回收首批现款达2000多万元”的“骄人业绩”,但是,理智的企业看重的不应只是糖酒会上轰轰烈烈,而应当是会后持续的经销商数量增加和回款,许多企业也确实越来越注重于具体的市场运作,而不再求得在糖酒会上的轰轰烈烈。“网络饭饭”在糖酒会上的成功,至多只能算作是整个策划项目概念在行业内的炒作和糖酒会个案策划的成功,并不代表整个产品项目策划的成功。因为产品策划的成功需要通过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来检验。如果企业将糖酒会的成功就视为产品的成功,那只能说企业已经被虚假的数据所“迷惑”,如策划者将糖酒会的成功就视为整个项目策划的成功,那只能说策划者的“策略性短视性”行为在作怪。第二,产品到了经销商仓库,到了部分零售点,并不代表市场启动的真正成功通过强力的通路政策将产品尽可能广地铺向市场,这是“网络饭饭”的快速启动市场思想。但是,将产品铺向市场就是启动市场吗?一般营销人都知道,“产品铺市”与“市场启动”虽然联系紧密,但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产品铺市”是针对通路成员,而“市场启动”则是针对消费者,针对通种成员的“产品铺市成功”,并不表示“市场启动成功”。很多产品的市场铺得很广,但是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就“网络饭饭”而言,作为对形式和内容均进行了特别处理的产品,如关怀上网人士的健康,如独特的产品造型,如产品个小的吃起来不掉渣,如包装的取用方面,如创造了网游形象,如“想跟我斗,等你红了再说”等,“网络饭饭”在市场操作策略上出现了错位——仅仅将产品铺向大卖场并做上地堆,却不将策划中的信息通过终端直接传达给消费者。而且,作为赋予了产品以特别概念针对上网人士的“网络产品”,仅将产品按照大众思维铺向大卖场,却忽视了网吧这个向目标消费者面对面宣传甚至是直接销售的场所。为什么有的经销商做了三个月左右就退出?为什么整体市场效果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成功?可以说,对企业来说,“网络饭饭”的市场操作策略,是犯了忽视目标消费者最容易接受信息和方便购买的错误,也是典型的将向行业内或渠道成员传达的信息视为已经向消费者传达的“业内名声大振,业外冷冷清清”的策略性错误。对策划者来,在营销策略的策划上,将“促进消费者重复购买”这一最为繁杂、实战性最强,也最为关键部分有意无意间忽视掉,而将在行业内的概念炒作成功,并将招商这一相对简单的事情处理成功,即视为整个项目策划的成功,同样体现出策划者的“策略性短视性”行为。将产品与目前最为时尚的网络相结合是好事,但是,笔者还是那个观点,这个结合必须要自然,而且都认为“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一个产品成功难度越来越大的时代”,仅仅一个概念,仅仅在行业内炒得热火朝天并不能保证产品能够成功,前期产品与招商的策划固然重要,后期的实战市场营销策略更重要。在中国企业界,盲目迷信策划大师,习惯沉缅于“业内轰轰烈烈,业外冷冷清清”的本末倒置的营销策略,再加上一些经销经销商被策划者及企业所鼓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盲目热追,最终结果是由企业与经销商为一些错误的策划项目付出代价。我们往往并不缺少激情,而是理智!
本文标题:质疑“网络饭饭”:又一个大师级的“文字成功策划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