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二章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福利思想第二节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五节明清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六节近代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演进》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福利思想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反社会福利思想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社会福利思想四、墨家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简介与学术背景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简介与学术背景1.重礼与贵仁(1)“礼”为行为规范、表层结构(2)“仁”是思想核心;“义”为价值准绳2.“惠民”、“利民”的思想(2)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衣帛食肉等(3)薄赋敛;(4)“使民以时”(1)济众助人;(2)均无贫、(4)”救济穷弱“思想:救济对象界定、”取于民有制“原则、实体机构(国家政权、社会组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王道”、“仁政”社会的福利观,成为社会福利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3.性善说与仁政学说(1)”仁政“、”王道“的理想社会(3)实现目标的途径:”制民恒产“•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年)韩非简介与学术背景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反社会福利思想2.贫富分化合理论1.人性自私、自利自为论3.反足民论4.反济贫论韩非的反社会福利思想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性恶论(2)贫穷人因懒惰和奢侈,富人因勤俭(1)贫富分化原因:人口多而财货少(2)人欲望无止境,足民不可取(1)财货足用会生奢侈、怠惰心(1)以仁爱治理社会,会破坏法制(2)“济贫布施”政策会鼓励奢侈懒惰韩非的社会福利思想•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子简介与学术背景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社会福利思想1.”天道均平“论3.“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社会福利思想2.”为无为,事无事”无为政治(2)“圣人不积”,反对统治者聚敛财富,主张均贫(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力昌均贫富,弱者有生存权(2)统治者“为无为,事无事”是百姓最大的社会福利(1)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2)提出理想社会生活福利指标(3)国与国之间避免交往是前提(1)对强权剥削的直接否定老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墨子:出生日期:前468,逝世日期:前376;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简介与学术背景四、墨家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1)兼相爱,交相利(2)“利民”、“惠民”、“爱民”思想墨家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3)人间“相爱”与“相利”不可分(2)“兼相爱”可减少天下大乱(1)“自爱”导致人与人之间不相爱(1)给百姓以实际的“衣食生利”(2)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3)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一、汉初的社会福利政策二、贾谊、晁错的“积粟备荒论”三、董仲舒的“贫者养生论”和“限民名田”论四、王符的“爱日说”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一、汉初的社会福利政策(1)招抚流亡(2)轻徭薄赋(3)尊老(4)恤鳏寡孤独社会救济汉初的社会救济(5)复除2.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1.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1.赈济2.放贷3.徙流民赈灾与优抚汉初的赈灾与优抚贾谊简介与学术背景贾谊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二、贾谊、晁错的“积粟备荒论”晁错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晁错简介与学术背景贾谊、晁错的“积粟备荒论”1.灾荒成因论2.积粟备荒论(1)自然因素: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灾荒有必然性(2)社会因素:富商大贾官僚贵族勾结,霸占财富削弱抗灾能力(1)驱民归农(2)入粟受爵(3)禁奢侈风气贾谊、晁错的社会福利思想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董仲舒简介及学术背景三、董仲舒的“贫者养生论”和“限民名田”论董仲舒的社会福利思想1.“贫者养生论”2.“限民名田”论(1)“以利养民说”:限制“大富”者,对“大贫”者以救济,使“贫者足以养生”(2)禁与民争利:官僚地主与民争利”是百姓贫穷的原因,封建权贵与民争利违反天理(1)剖析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危害(土地私有制及允许土地买卖,贫富对立尖锐化,威胁封建王朝统治(2)“限民名田”:对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规定限度;恢复井田制不可能,力争合乎井田古意董仲舒社会福利思想(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于《潜夫论·务本》篇中,明确地提出“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的观点。王符简介及学术背景四、王符的“爱日说”王符的社会福利思想1.“天以民为心”2.爱日说(1)统治者制定政策要以顺民心为本,采取敬民、利民政策(3)针对东汉王公贵族奢侈独断,提出“遏利”,贪图财利迟早会灭亡(1)“爱日”就是珍惜百姓劳动时间(2)滥用民力,巧取豪夺必然导致民穷国乱王符的社会福利思想(2)国家治乱与百姓安乐的决定因素是君主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一、阮籍的理想社会论二、嵇康的养生论三、鮑敬言的“无君论”阮籍简介及学术背景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一、阮籍的理想社会论阮籍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基础之上的理想社会。阮籍的社会福利思想理想社会论:(1)无君无臣、万物自理自定(2)平等、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其社会学意义在于:人类只能返归于自然、恬静、“无君无臣”的社会才能彻底杜绝贫富、贵贱的差别,实现真正平等,享受真正福利。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嵇康简介及学术背景二、嵇康的养生论嵇康的社会福利思想养生论其社会学意义在于:人类反对统治者残害生命,要求统治者节制贪欲,减轻剥削,给人以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权利。嵇康的养生论是在“越名教而任自然”实现基础上提出的探讨如何保持和延长生命的问题,提出“养生之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的”。(1)养生之道在于洞悉生命目的(2)在于“知足”,反对统治者残害生命,要求统治者节制贪欲鮑敬言简介及学术背景鮑敬言是中国两晋之际思想家。生平事迹不详,仅在葛洪(284~364)所著《抱朴子·诘鲍篇》中有零星资料,推知大约生活于葛洪同时或稍前。鲍敬言“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君论。在门阀势力大盛,政治黑暗的两晋之际,鲍敬言对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三、鮑敬言的“无君论”1.君臣出现后,百姓就陷入困苦和灾难鮑敬言的“无君论”2.“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1)君臣不是历来就有(2)统治者对百姓的“赈济”物事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1)没有国家、君臣等统治者,没有军队、刑法、城池的宁静社会(3)一个封闭、和谐的社会鮑敬言的社会福利思想(2)没有封建徭役和赋税剥削第四节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一、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二、张载的社会福利思想三、李覯的社会福利思想四、朱熹的社会福利思想五、董煟的社会福利思想六、邓牧的社会福利思想李世民简介及学术背景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一、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1.“民水君舟”的重民思想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2.“与民休息”、“恤民养民”思想(1)把“重民”问题提到“君道”高度来加以认识(2)“君民相依”的君民关系(2)减免赋税(4)恤刑慎罚,重视教化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3)建社仓(1)恤鳏寡孤独张载简介及学术背景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字子厚,汉族,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
本文标题:第二章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演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6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