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菩萨蛮(辛弃疾)PPT教学课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宋词的集大成者。“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四库总目提要》2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而他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虎掷。关于稼秆词3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首先在词的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竟春,思笔纵横,气势雄健,充满了狂放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词与散文的界限,以文为词,用以抒情、咏物、说理,从而进一步解放了词体,开拓了词的境界;在语言上善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可谓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在风格上除了以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为基调外,兼有清丽明快或绵绵妩媚等,其风格的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4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5为什么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却从“郁孤台”写起?6郁孤台,位于赣州市旧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上,此地是赣州城的制高点,取其地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名郁孤台。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赣州城全景。郁孤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唐朝代宗时就已见于史书记载。时至今日,郁孤台的楹柱上仍挂有代宗时赣州刺史李勉登临郁孤台留下的联句:“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7清同治《赣县志》记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唐李勉为州刺史(江西观察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余虽有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乃易匾为望阙。李用其来表现心存朝廷、忧国之情8为什么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却从“郁孤台”写起?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9“中间多少行人泪”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10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各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1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1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极是。1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本是汉朝、唐朝的京都,在此借指本宋首都汴京。可怜:可惜。望: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无数山是否另有所指?指敌人,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1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15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1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指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然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17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鸪:1、“行不得也,哥哥。”收复中原的事办不到。言外之意是埋怨南宋朝廷的媚敌妥协国策。2、相传鹧鸪有一种特性,每次起飞都是首先朝南,在此是用来暗示作者心向朝廷,永远忠于祖国。18江山晚深正闻愁鹧余鸪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作者鹧鸪叫声为“行不得也”,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1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20“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21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始,往后一波三折,这是登台的所见、所感。这一句为第一折,表示了主和派的愤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第二折,抒发的是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第三折,反映的则是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前后三句处处言水,处处言山,照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艺术手法:22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全词写景中的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行不得也”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所以通篇显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该词从特殊显示一般,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因此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23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24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2526“郁孤台下清江水”,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上片写了登临时所见的哪些景物?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事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忠愤之气,拂拂指端。”--卓人月《词统》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包含了怎样的寓意?试说说“无数山”喻指什么?设喻,“无数山”喻指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是设喻,喻指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然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28春桃娇艳,夏荷清丽,秋菊高洁,冬梅傲雪。他们在不同的季节里绽放着自己折精彩。物如此,人亦然。请以“各有名的的精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
本文标题:菩萨蛮(辛弃疾)PPT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8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