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文言文复习班级姓名一、特殊字词1、通假字尊君在不()通()不亦说乎()通()义为()吾十有五()通()义为()兑命()通()不更颠乎()通()义为()2、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古义()今义()与友期.行古义()今义()相委.而去古义()今义()去.后乃至古义()今义()匹夫..古义()今义()居.十日古义()今义()君子..古义()今义()可以..为师古义()今义()死者十九..古义()今义()忺水.古义()今义()大亡.其财古义()今义()入门不顾.古义()今义()如是.再啮古义()今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其邻人之父.()父.子相保()必将.有盗()其马将.胡()大亡.其财()亡.而入胡()有善.术者()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与朋友交而不信.()则是无信.()宋有富.人()家富.良马()可以为.师矣()为.人谋()人不知.而不()温故而知.()转转不已.()已.去()4、出自本册文言诗文的成语温故知新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乐在其中曲肱而枕切问近思而立之年三军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源头活水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还能补充一些吗?2二、翻译句子(12分)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4、友人惭,下车引之。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7、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5、故曰:教学相长也。16、《兑命》曰:“学学半。”17、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8、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9、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20、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三、问题探究短文二篇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2、《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答: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答:4、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家君()5、“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理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6、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课文从而想告诉我们的重要性的道理。7、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答:。8、你能写出几个古代少年机智聪明的故事吗?(写出标题即可)答:论语十二章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③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⑤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4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虽有佳肴》见《感悟》70页整体感悟1-5题1、本文的中心句是2、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答:《河中石兽》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5、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答: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句子:三、问题探究答案:短文二篇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2、《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5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4、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家君()5、“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时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无礼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理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入门不顾”。6、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无信和无礼,课文从而想告诉我们守信讲礼的重要性的道理。7、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答:。8、你能写出几个古代少年机智聪明的故事吗?(写出标题即可)答:论语十二章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虽有佳肴》见《感悟》70页整体感悟1-5题1、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2、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河中石兽》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C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B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5、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或: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句子: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本文标题: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2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