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科研成果水产品的运送
科研成果专业论文篇近几年来,中华生技公司为了让技术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积极投入可观的研究发展费用,并申请参与经济部技术处之科专计画。除此之外,也与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水产试验所、国立海洋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相关单位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应邀参与2000年世界循环水会议及2003年欧洲养殖年会等盛会发表论文。这些努力都累积成极具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许多成果也在一些期刊上发表。(More)一、专业论文投稿至:内部资料撰写:丘扬程水产品的运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吃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水产食品也由盐腌日晒到冰冻冰鲜进而到随时都有新鲜的活鱼可以品尝,这些都拜活鱼运输技术进步之赐。也因为活鱼运输能更经济更有效率的施行,相对也带动了水产业的发展。活鱼运输的目的,除了对水产种苗、蓄养、放流等水产增养殖事业,同时也涵盖了水产国际贸易、店头市场、水族馆展示等项目。如何将活鱼安全迅速地送达消费者的手中,需要相当的经验与技巧,现在所谓的活鱼运输技术,可以说是业者无数失败经验的累积。尤其是水产种苗产业,成鱼一般直接销售到末端消费市场,数日内就可以消化掉,即使皮肤擦撞伤,甚至感染疾病,只要能维持数日时间存活即可。但鱼苗经搬运后,尚需数月甚至数年的养成时间。搬运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环节之疏失,皆可能影响到之后的养成难易,活鱼运输对水产养殖产业之重要性可以想见一般。活鱼运输因种类大小之不同而方法各异,现阶段之活鱼运输主要是以降温或麻醉方法,降低活鱼之代谢率,减少其耗氧量及紧迫感等生理状态因子,因此吾人必须对活鱼之生理状态充分了解,才可以确实掌握住运输之方法。当然,在此所谓的活鱼只是一个总称,它包含了所有活的水产生物。第一节活鱼之生理一、呼吸呼吸之生理可说是活鱼运输中最重要之课题。鱼类的呼吸器官以鳃为主,除了鳃之外,有的鱼类还拥有可以进行呼吸作用的副呼吸器官,如肺、鳔、肠、皮肤等等。鳃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吸收水中溶氧,鱼即使在陆地上,只要鳃表面还有少许的水份湿润,鳃就可以利用少许的水份溶解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像淡水的吴郭鱼、鲤鱼、笋壳鱼等,只要表面用湿布、湿纸或湿海绵覆盖,就可以长时间存活。像肺鱼类可以在空气中利用发达的鳔来进行短时间的呼吸。众所周知的鳗鱼则是利用皮肤呼吸的代表性鱼类,它在空气中的呼吸量可以达到在水中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只要体表湿濡就可以进行呼吸作用,但毕竟呼吸量并非绝对充足,所以还是无法长时间无水运送。用肠呼吸的代表性鱼类为泥鳅。当水中溶氧不足时,泥鳅会游到水面,吞饮空气,当空气经过消化管时,吸收氧气利用。不论鳃也好,皮肤也好,呼吸器官的构造都非常纤细,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对会造成损伤之因素,在运输过程中都必须尽量予以排除。一般来说淡水鱼对氧气的耐性要比海水高,节肢动物又比鱼类高。而为了节省运输成本,无水运输是最经济的,虽然空气的溶氧是水中的三十倍大,但是一般鱼类大多用鳃呼吸,而鳃在空气中得不到水的支撑,鳃丝(弁)相互粘在一起,溶氧交换面积锐减,导致鱼类缺氧而死。只有少数种类本身生理代谢较低,或可以利用鳃以外的器官进行呼吸作用的鱼种还是可以用无水试运送。尤其成鱼之长距离空运时,重量等于运费决定市场竞争力,所以如何无水运送,成为现在活鱼运输重要的研究课题。二、耗氧量生物为维持生存有其必须的基本氧气消耗量,当水中溶氧供给量不足,或鱼类因生理机能下降,无法有效吸收水中溶氧,都会造成缺氧,轻者造成机能性障碍,重者可导致死亡。在鱼苗阶段若是缺氧,可能因代谢机能下降或紧迫现象,引起器官功能性或免疫系统之障碍造成「黑身」之出现,以及增加疾病发作之机会。通常水中溶氧与大气中之氧气分压量相同,也就是在常温下水中溶氧量约在4-7ml/L。低温较高温时水中溶氧量高。鱼类长时间适应了某种溶氧量,在此溶氧量下,可以做最有效率之呼吸代谢,当溶氧量高于或低于此常态值,对鱼体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影响。在活鱼槽中有限的空间下,为了补充高密度的鱼群消耗掉的溶氧,必须打氧或通气。但是通气量过多,会造成氧或氮气之过饱和而使微血管末端因压力改变释出气泡,造成气泡病。下表为数种养殖鱼类之耗氧量,提供做为参考:养殖鱼类之耗氧量鱼种名体重(g)水温(℃)耗氧量(ml/kg.hr)青魽185521.7186红魽1200270028.728.4322422七星鲈29511.680黑鲷32710.056嘉腊125028.2208鲤鱼38315.038鳗鱼36715.048香鱼84.215.0259三、粘液鱼类的皮肤同一般的脊椎动物一样,是由表皮与真皮所组成。但鱼类的表皮上有相当发达的粘液腺,以及为数众多的粘液细胞,它们可以分泌粘液将体表覆盖。它的作用有二,一是可以润滑体表,减少游泳时水的抵抗力;二是粘液本身对细菌等病原体而言有杀菌作用,平时可以保护体表,万一擦伤时也可以避免二次感染。因此在活鱼运输时,要尽可能不使粘液脱离,使表皮可以受到粘液的保护。目前我国之石斑鱼外销,主要面临之瓶颈,也正是在捞捕,尤其是在秤重时,对鱼体体表所造成之伤害。鱼体体表粘液,因磨擦碰撞而受损,导致皮肤红肿、溃烂,失去商品卖相,因而卖不到应有之价格。四、渗透压调节海水鱼和淡水鱼之不同,在其所生长环境水域盐分浓度之差异。海水体液之浓度为低张,也就是体液较周围环境水之盐份浓度低,淡水鱼的体液则为高张,体液浓度较环境水高。所以鱼类为了保持体液浓度之恒定,必须经常调节渗透压。渗透压的调节由低张进入高张,夸张一点地形容,海水鱼在海水中,如果体内缺乏调节渗透压之机制,则海水鱼将如同用盐腌咸鱼一般,体内的水份会源源不断地脱水渗出,直到体内的浓度和体外的盐水浓度一样为止,当然,在正常状况下,鱼势必无法存活。因此,生活在海水中的鱼类,为了保持体液之恒定,必须补充水份,而补充水份的方法,就是饮入大量的海水,水分在肠道中由肠壁吸收,并经由肾脏滤球体之过滤,排出少量高浓度之尿液。盐分之排除,除了肾脏之外,鱼鳃上之盐类细胞也有排泄盐分之功能。相对于海水鱼,淡水鱼体液之浓度较生存环境中淡水为高,水分会不断经由鳃、口腔粘膜以及肠道侵入鱼体,如果淡水鱼无调节渗透压之机制,淡水鱼将因体内细胞吸收水分过多,肿胀而死。所以淡水鱼必须将盐类保留在体内,而将多余之水份排出体外。为此淡水鱼几乎不喝水,肾脏排出大量的尿,以维持体液之高张。由上述可知,海水鱼与淡水鱼渗透压调节之作用相反,肾脏与鳃也行相反的机制,也就是说肾脏在调节渗透压的角色上,海水鱼是如何保住水份而淡水鱼是如何排出水份。鳃所扮演的角色在淡水鱼类是如何经由鳃吸取盐类,而在海水鱼则是如何排泄出盐类。此外,如鲑鱼鱼苗在淡水中孵化成长,然后顺流移向大海,在海中生长3-4年的时间,等成熟了又从大海回归母川逆流溯河而上产卵。像这样一生当中会在淡、海水中往返拥有溯河或降海性习性的鱼类,它们则必须能随着生存水域的变化,而显现出超强的渗透压调节之能力,肾脏与鳃的作用机制可以随着环境自由改变。因此,若以渗透压调节能力来分类,鱼类可以分为广盐性与狭盐性鱼类,而某些鱼种会在这两种类之间游走。渗透压调节能力差的属于狭盐性鱼类,纯海水鱼或纯淡水鱼必须一生都在固定的渗透压环境下生存。五、体温调节鱼类为变温性动物,体温受环境水温之影响而变动,除鲔鱼、鲣鱼等少数必须持续维持高泳速,体温通常较环境水温高10℃左右之鱼种之外,通常体温都与环境水温相同。鱼类生存之水温范围从0℃~50℃不等,以鱼类生长的环境水温来分,鱼类亦可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广温性之代表鱼种如鲤鱼、鲫鱼、鳗鱼等。狭温性鱼类则可约略区分为冷水鱼类、温水鱼类以及热带鱼类。冷水鱼类与温水鱼类大概可以20℃为分界线。冷水性鱼类若超过20℃则食欲减退,甚至死亡。而温水性鱼类水温若低于20℃则亦有相同情形发生。水温对耗氧量有极大的影响,以下表虹鳟鱼实验结果为例,我们可以大约地概算,水温每上升10℃,氧气之消耗量则增加约一倍。虹鳟耗氧量与水温之关系体重(公克)水温(℃)耗氧量(ml/kg.hr)251015209516023531010051015204590120180活鱼运输时,运输水温越低,耗氧量就越小,同时新陈代谢速率降低,二氧化碳、阿摩尼亚和尿素等排泄物也相对减少,对水质污染也小,所以,一般活鱼运输都以低温行之。但即使冷水鱼类和广温性鱼类,急遽的水温下降仍然会造成紧迫现象,甚至造成低温麻痹而导致死亡。因此降温必须缓慢进行,若降温范围大时,则须分段降温,避免因降温对鱼体造成伤害。六、紧迫相对于身体外部而来的各种刺激,造成生物体身心之障碍称之为紧迫(stress)。生物体自身对外来紧迫虽有调适之能力,但当紧迫原(stressor)过大时,有时生物体可能无法恢复原状,造成终生障碍或死亡。一般鱼体对紧迫之反应,有些是急遽的,施以紧迫,马上反应出来。但有些紧迫,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对养殖业者来说最怕的就是造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造成终生障碍的紧迫现象。以鱼苗而言,轻者成长缓慢,容易罹患疾病;重者养殖一段时间则开始死亡。所以活鱼运输需要高度的技术及纯熟的经验,尤其是鱼苗运输,成鱼纵然遭受到某种程度的紧迫,一般只要能维持数日存活即可,而鱼苗则后续还需经过冗长的养成作业,鱼苗运输不仅要存活,而且必须保障其后续成长之正常。如何减低鱼苗在捕捞、包装、运输等诸过程中紧迫之程度,为后续养殖成功与否重要之关键。七、断食在养殖过程中,若鱼体发生不正常之反应或死亡时,有经验的渔家都知道立刻施以断食处理。对鱼类而言,因摄食所产生的消化及吸收对鱼体都有着相当的负担,食后对营养的吸收与排泄亦需耗费相当的能量与时间。因此,当活鱼要输送前施以断食处理,一方面固然主要是让肠道内消化物充分吸收排泄,以减低运输途中水质之污染,另一方面则能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增加运输之稳定性。鱼类随着断食日数的增加,耗氧量亦会随之减少,其效果虽因鱼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但实际对运输时的帮助是至为明显的。虹鳟鱼绝食与相对耗氧量之关系经过日数0123456相对耗氧量(10公克重鱼体)1009389878584.584*以断食开始时之耗氧量为100第二节活鱼槽水质净化系统活鱼运送时,其蓄养环境有别于一般养殖环境,基于成本与条件之限制,在一定容量之密闭空间里,尽可能装载大量之鱼体,水质之自净作用,自然无法承受水质恶化之速度,必须以人为方式净化水质。在台湾因运输距离都不远,南北车程通常在八小时以内都可送达,一般之活鱼车,仅有打气装备,近年采用液态氧,亦可同时有降温效果。但十小时以上之长途运输或某些特殊耗氧量及代谢速率快之鱼种,除了供氧之必要条件外,尚须配合去除悬浮物,粘液以及氨氮等设备,以降低运输对鱼体造成之伤害,而此类分解物之去除,在养殖上可利用较稳定但需较长时间,利用细菌或藻类等分解之生物化学净化处理法,但活鱼运输时在种种环境条件都受限制之下,在短期间内必须循环再利用活鱼槽之海水,因此必须使用物理化学净化处理法来处理。一、分解生成物之大小水产生物排泄物之分解生成物有各种大小,一般依大小区分可分为(1)悬浮粒子103-102μm,(2)微细粒子102-10μm,(3)μm粒子10-0.6μm,(4)分子0.6-10-2μm,(5)离子10-2-10-4μm等5种。二、分解生成物之去除为有效利用滤材,发挥并延长其使用效果,各种分解生成物各有其处理之方式,并且因依其大小之先后顺序加以处理。1、悬浮粒子:较水比重大者可利用沉淀分离,较水轻者可利用其浮性加以分离,与水比重相近之悬浮粒子可利用过滤加以分离。2、微细粒子:微细粒子除了可经由过滤分离外,亦可利用去蛋白泡沫分离原理,增加粒子之碰撞,使其凝集,加大其粒径后予以分离。3、μm粒子:此种大小生成物之去除,若缓速通过微生膜十分发达之生物床亦能去除。短时间需迅速处理,可以珪藻土等吸附分离或以微细之过滤膜加以分离。4、分子:分子大小生成物之去除,可利用活性碳吸附,亦可使用逆渗透膜加以分离。5、离子:除可利用上述之逆渗透膜外,离子交换法去除效果十分良好,亦可利用离子之解离度在溶液中pH之差异加以去除。三、阿摩尼亚之去除鱼类在密闭空间中所排泄之
本文标题:科研成果水产品的运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