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依据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
结合自己所教小学数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依据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答: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如何进一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一、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情境,即情景、境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情境,还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以下几种教学情景:1、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热衷,从一年级学“10以内数的计算”开始,就创设了“走进花果山”这一系列情境。在教学中,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美猴王吗?它住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花果山游玩一番。”一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童话故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这一问题,然后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体会到加法的意义,探索出和是2—6的加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吸引力非常大,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2、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探究,在拓展中提高。(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以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搭积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搭建出漂亮的建筑,在搭建的过程中说一说你用到的积木的形状,使学生对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进行巩固,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形状,并在纸上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描出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创设生活情境感悟体验,探究理解新知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面积的存在,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触摸比较身边物体(如桌面、课本表面、笔盒面)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给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涂颜色、感知大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算出课桌和教室地面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创设生活情境巩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路程应用题”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题,可以这样设计:给学生准备本地几个景点或商场的地图,注明它们之间的路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如何计算“打的”费用等。像这样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情景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实际应用味。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练习,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又运用在生活中,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4)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延伸,体验身边的数学学习完“克和千克”后,我让学生到市场去进行商品(物品)的质量调查,把调查结果填写在商品(物品)质量调查表中,把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同学们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了解。通过这样调查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二、从自主探究入手,激发智慧火花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每节教学中,都应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的生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事例,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抽象,就在身边,关乎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会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探索,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我在讲数学的时候,一般不会照本宣科。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再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易于学生接受。如在讲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正巧有几位老师到我们班听课,我说老师这里有一些糖,请大家把他平均分给客人们,应怎样分?(我给学生的糖果是怎样分都有剩余的。)学生想出了各种办法,写出了各种算式,但都有剩余,通过写出的算式还发现一些规律。本节课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完成了自主学习,达到了预期效果。本节课如果我照本宣科学生也能学会,但那是在灌输知识,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由于我创设了相应的情景,学生是在主动的吸收知识,是一种主动的学习。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需要能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掌握好双主原则,特别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我把例题出示后,先让学生自主解答,解答不上的翻开书看看,然后教学生来讲这道题应如何解答,其他学生补充说明,最后我再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这样做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不等不靠,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牢,理解渗透。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称之为高效课堂上的“留白”。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善于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内,课外是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选一些开发智力、灵活多变的题目供那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探讨,或者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或将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力争使问题与生活相联系,或者富有趣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志和品质。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不要挖苦讽刺,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三、从动手体验入手,享受学习乐趣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这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我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1.课前体验。这种方式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数学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2.课中操作。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3.课后实践。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有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先扶后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2.小组合作与交流。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宣布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四、让激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动力“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
本文标题: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依据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4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