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改《蝉》虞世南-课件
蝉虞世南预习作业•1.会读会写下列生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藉•蝉()緌()桐()5.首句表面上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暗写了什么?6.第二句写什么?7.三四句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这两句蕴含什么道理?2.了解作者虞世南3.理解每句诗的大意4..熟读这首诗背诵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2.熟读这首诗3、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4、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5、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会读会写下列生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蝉()緌()桐()藉jí慰藉狼藉jièchánruítóng交流感知作者: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禇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蝉大声朗读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代身份较高的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帽带。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研读共品•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流响出疏桐•翻译: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翻译: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藉:凭借概括内容,进一步赏析•首句表面上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暗写了什么?•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比兴手法“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物咏物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远传。梧桐是一种枝干很高大的树,古人认为这种树很高贵,是凤凰经常栖息的地方,在形容梧桐时又用了一个“疏”字,更让人想象得出梧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这句话点出梧桐树高高的枝头,是蝉“居高”的位置,是蝉生活的环境。“流响出疏桐”,把声音物态化了,使人想象得出那蝉声是悦耳动听的,是持续的、不停止的;诗人运用了“流”字与“出”字,又使蝉声传送的过程形象化,仿佛让人感觉到那声音象是一泓泉水在梧桐枝叶之间瞬间猛地喷发而出,从力度和响度上创造一种可感性极强的感觉。虽然这一句只写声,但似乎可以超越声音让人看到人格化了的蝉的那种站在高处,清俊飘逸的形象,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让人觉得字字有根。第二句写什么?第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蝉声远传的原因,暗写人美名远播的原因,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送,有了秋风的吹动,才有了蝉声的远传,而诗人却独具匠心,他强调这声音的远传是由于“居高”的缘故。这里所说的“居高”不仅仅指身体栖息在高处,还蕴含着一层更深的意义,品行也要处在一定的高度。这两句话的弦外之音是说:做官做人都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得以远播。而声名之所以远播完全是人格美的力量,绝不是通过依附于别人,见风使舵,或是借助什么权势、关系、捧场等形式就能够得到的。三四句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这两句蕴含什么道理?互助释疑•这节课的学习还存在哪些疑惑?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内容: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手法:比兴、托物言志•情感: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阐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巩固拓展•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喻指清高尊贵的人。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总结提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总结一下。评出最佳师友组
本文标题:改《蝉》虞世南-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6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