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绪论1.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不是中国特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社会主义现实状况与当年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状况不一样,还未达到当年的理想状况。物质基础匮乏。如何将社会主义状况充实起来达到理想状况的建设过程叫社会主义建设。“特色”只存在于未达到目标状态,对其他共产主义国家有借鉴意义。2.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主义①某种系统的理论、学说、观点,不是所有的理论观点都能成为主义。②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或社会制度。③某种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2.社会主义其内涵、地位、性质是变化的。指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未来生活的主张。高峰:18世纪后半期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发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今国际社会理论界,使用社会主义有两个方面:①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将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对应主义定义的①②)②相对于自然主义来说的,将社会主义定义为社会的东西。3.共产主义4.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时才会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和空想是相对主义上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来使用。①思想理论社会学说②这种学说指导下的社会运动,内容多样③一种社会制度,高于资本主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既不能过度抬高,也不能过度贬低。①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特殊的,其特殊性表现为:a.从地域性来说是特殊的b.从时间或时段来说是特殊的c.人物目标的特殊性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②把握这一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③完全、系统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讲科学社会主义历程第一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现实实践基础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其评价社会主义的思潮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的。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及作品: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特点:以虚幻的美文学的形式表达了社会主张。对应的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时代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第二阶段18世纪对应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巴贝夫批判的社会主义: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理论和学说理论:某一个问题某一个领域的问题,指某一具体观点学说:多个问题,多个领域的问题,众多的理论结合在一起,领域比理论要大得多。但是某一理论的领域也可以和学说范围一致,如毛泽东理论思想。1.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贡献:①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②首次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的想象和描述。③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的主张,把产品的极大丰富与人们的高度自觉作为按需分配的前提和深刻见解。④创造性的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思想。评价: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原始的粗线条的勾画出理想社会的轮廓,由于时代局限和柏拉图思想的影响,还存在许多消因素,但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深远的影响。2.空想平均主义贡献:①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且制定了措施和方案。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未来社会的纲领和原则。③揭露了国家的本质,提出了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的卓越思想。特点:平均主义、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追求平等,但平等不等于平均。倒退的历史观,人类的历史是退步的,人类要再次回归到原始状态。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社会生产水平状态下,过度压抑消费而不利于生产。18世纪,平均主义很容易造成禁欲主义。评价:①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对很多重要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积极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②他们仅仅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3.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6世纪初期,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代表人物: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特点:①批判性②带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贡献:①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②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和描述,进行了天才的预测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历史背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的欧洲①18世纪以来,以蒸汽动力使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空前提高。从工厂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完成,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空前提高。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实现历史观的变革提供了客观条件。③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发展为公开的对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变化:斗争目标变化斗争方式变化→暴力武装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觉悟性大大提升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宣言》是第一个纲领2.理论前提三个来源: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②古典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③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高度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3.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了科学。意义: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纪元,第一次有了理论指导。1848年2月,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第二节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1.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通过对资产生产方式的把握:生产力、同时①同时胜利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具体条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要在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高、实现社会主义条件比较具备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大体上同时取得胜利。孤立进行革命可能会遭到资本主义各国的联合镇压。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单独取得持久革命胜利。a.资本主义由分散走向集中。b.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无法避免。c.统治阶级已经无法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已经无法生存下去,这样的国家容易发生革命。a→b→c薄弱环节出现2.十月革命后,亚欧一系列国家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和思考①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是否具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基本经济条件即物质基础其他条件4.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就国内而言,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政治上,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缺乏民主传统;在文化上文化专制主义影响深远,干扰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斗争一直存在。就国际来看,经济发达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也面临问题a.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致地域上的包围,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十分复杂艰巨。b.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相互关系也走着一条复杂曲折的道路。二、苏联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①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明确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②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③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尚未完全肃清,强制性的非政治国家依然存在2.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认识①社会主义要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②在过渡时期商品经济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③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④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⑤把改造国家机关和文化革命作为当时苏维埃俄国的两个划时代任务。提出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⑥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工农联盟3.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分歧和争论三、苏联模式的理论根源、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1.历史背景:①苏维埃政权建立在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联共党内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③国际资本主义势力与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存在严重的威胁④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2.理论根源:①斯大林批判教条主义,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认识不足②斯大林坚持并且发展了马克斯、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思想,提出了两种公有制的概念。③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斯大林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又忽视了民主建设,犯了肃反扩大化错误。④在阶级斗争和党政关系问题上,斯大林坚持了错误的观念。阶级斗争扩大化,将党的组织凌驾于国家之上,以党代政。3.基本特征:经济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禁止其他经济成分存在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③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认和限制商品经济政治上:①政治体制上实行“义行合一”的制度,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②苏联共产党一党专政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对外关系上:实行单一的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国际交往方式4.历史地位国内:优点①苏联经济基础落后,又长期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高度集中的模式保证了一定时期内全国人力、财力、物力的集中,使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②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缺点③在和平建设时期,在社会生产力还不足够发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束缚了经济活力,使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停滞。④政治上的高度集中也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国际:优点这个模式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初期在促进工农政权的巩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缺点但是随着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它的弊端也使各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着严重的挫折。5.社会主义国家失误原因分析①对本国实际情况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身发展水平②没有很好的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理论绝对化、教条化,简单的照搬照抄;片面抬高苏联模式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对于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实际的分析④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和发展阶段1.改革初期没有能够进步的原因①否认社会主义的长期性②否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③否认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2.几个发展阶段①改革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②改革的缓慢发展阶段:6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③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而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阶段④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看中国)二、东欧国家改革的艰难历程和最终失败1.东欧剧变的过程、性质和后果①过程②性质(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东欧剧变属于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革原因:a.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b.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c.明确提出把原先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化d.外交上奉行“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2.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一)原因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和矛盾;国家地理边界消长;民族独立追求;其他;现实原因:内部①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内部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②政治上:严重破坏民主立法制是东欧各国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的要害。③民族:民族矛盾激化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外部①苏联:a.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给东欧国家,使得它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苏联出于自己的利益,强迫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牢牢控制东欧国家。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给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②西方因素:a.西方经济发展的吸引力b.西方民主有一定的吸引力c.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
本文标题:2018毛概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1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