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了解1.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或更多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过境贸易:指贸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2.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内容:①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③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意义和局限性:意义: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局限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①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分工中获得利益;(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3)通过国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一种静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4.新要素理论(p72):①技术要素说②人力资本要素说③研究与开发要素说④信息要素说⑤管理要素说⑥规模经济说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76)弗农提出。(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降期(5)让与期6.产业内贸易理论:(p79)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特点:①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②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③产业内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理论解释:①偏好相似论(林德)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②市场结构论。7.相互需求原理:约翰·穆勒提出结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即两国两种商品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内,实际的、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各自交易对手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本国对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两国间两种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相反,如果本国对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8.非关税壁垒特点:①灵活性和针对性②隐蔽性和歧视性③限制进口的有效性9:“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己规定在某一时期进口模仿国国出口创新国国)()(BA国生产A国进口国出口BA,需求时滞国进口国出口AB,国生产B掌握时滞反应时滞模仿时滞01t2t3tt内(一般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额。在限定的配额内自动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10.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关境以外所划出的一定的特殊经济区域。分为:①自由港②自由贸易区:划在关境以外,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口的地区,一般设在一个港口的港区或邻近港口的地区。③出口加工区:它是专门为生产出口产品而开辟的加工制造区域。④综合性经济特区⑤保税区⑥自由边境区⑦过境区11.最惠国待遇原则:是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和豁免,必须同样给予对方。国民待遇原则: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经济上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12.贸易差额: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如果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就是存在出超,贸易顺差;反之,若是进口值大于出口值,称为入超,贸易逆差。(二)名词解释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系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贸易系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或GNP中所占的比重,它表明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率,或者说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故又称为交换比价。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反补贴税:是指对进口商品使用的一种超过正常关税的特殊关税,目的在于为了抵消国外竞争者得到奖励和补助产生的影响,从而保护进口国的制造商。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抵消商品倾销的影响,保护本国商品和国内市场。特惠关税:是指某一国家或者经济集团对某些国家的所有进口商品或一部分商品在关税方面给予的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普遍优惠税:它是发达工业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的一种普遍的关税减免优惠制度。(三)重要或者论述题。、1.技术差距论:波斯纳提出。核心观点: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其他国家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才消失,而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取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A国为技术创新国,B国为模仿国。t0-t1为需求滞后阶段,B国对新产品没有需求,。过了t1,B国模仿A国消费,A国出口、B国进口新产品,且需求量逐渐增加。t2是由于新技术的扩散,B国掌握新技术并开始模仿生产,此时,A国的出口最大。过了t2,随着B国生产的增加,A国生产和出口开始下降,到达t3时,技术差距消失。模仿滞后: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的全过程;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个时期:反应滞后: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前期为需求滞后:需求滞后: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掌握滞后: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进口为零的时间。①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优势,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需求滞后,反应滞后)②当一国的创新技术为外国所模仿时,,外国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出口市场,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掌握滞后)③新技术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将持续到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全部需求为止。(掌握滞后)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与学生俄林提出。基本内容: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此时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①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各国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供出口;②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优势。国际贸易以要素丰裕度的不同为基础,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充裕的产品并出口,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这样形成的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假设: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使用;一种商品是土地密集型的,另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论有无贸易都是如此;两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是流动的;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读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国际贸易的结果是:最终实现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对要素禀赋论的评价:①与古典学说相比较,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②它强调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③从供给入手分析问题,方法上更合理、科学。不足:①与现实不符,尤其是二战后的贸易格局与从理论中得出的结论不一致。②忽视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③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3.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解释:(一)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能不同。在某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劳动,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外一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资本,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二)要素非同质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各国的生产要素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情况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三)贸易壁垒说: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由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美国如果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话,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也采取相反措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出口。(四)需求偏向论:该理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由于各国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因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五)自然资源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美国进口竞争工业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这些产品不仅使用大量自然资源,而且还使用大量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碰巧相对说是使用大量劳动力和土地的。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提出。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①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②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③要素根据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分为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④要素根据其作用和专门性又分为一般要素和专门要素。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国内需求直接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其作用表现在三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1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