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丽江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第1页丽江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地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朝阳产业——旅游业也发展迅猛,特别对于风景秀丽的南方地区而言。丽江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浓厚的少数名族氛围,以及热情的待客方式,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但是,发展势必也会出现问题。本文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客观的对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弱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让我们更客观的了解这座城市——丽江。【关键词】:丽江,旅游发展,swot分析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和滇、川、藏大三角区域。这里共有23个少数民族,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纳西、白、普米、藏、僳僳、彝、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左右。因此丽江的民族风情迥异多彩,特点十分突出。丽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居住在泸沽湖畔的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等等,使得丽江成为世界的旅游热点地区,并且使得丽江旅游业具有了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特征。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旅游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旅游接待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目前丽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都制约着丽江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丽江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各项优势、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加快丽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丽江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的内部优势1、区位优势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汉、藏、白、纳西等多民族的交汇区。同时,丽江也是滇西旅游区重要支撑地之一。多元文化独具特色,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美丽、神奇、和谐、富饶、开放,这些特点决定了丽江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旅游已发展成为丽江的一项优势和先导产业。2、资源优势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第2页丽江市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资源主要有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区。景区内有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有20多个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种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老君山是“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区内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其中有很多珍稀濒危植物。一城,即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湖,即泸沽湖,位于宁蒗县境内,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泸沽湖景区已被列为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江,即金沙江。沿线景观独特,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和宝山石城。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一风情,即摩梭风情,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走婚习俗。生物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市有13000多种植物,云南八大名花和国家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三尖杉、榧木、银杏等在丽江广为分布。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全区共有兽类83种,鸟类290多种。丽江的药材资源及其他可开发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3、文化优势纳西东巴文化:包括历史、文字、音乐,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产业开发。如古纳西音乐会、纳西文字、图文服饰、文化册子等产品。同时也集中了云南彝、白、哈尼、傣、苗、回、拉祜、纳西、景颇、摩梭等各种文化荟萃,也包括部分藏文化、汉文化。这些云南各族文化集中反映在各商铺的商业产品上。外省文化荟萃之所:主要是西藏文化和四川文化,表现在西藏药材物资和四川饮食上尤其丰富多彩。现代娱乐文化:作为古镇观光清净之所的丽江,每每到晚上,流落至此的外地歌手众多。现代性、动感性,氛围浓厚的茶吧、酒吧,却呈现出一派喧嚣、火爆的场面。这种情形,大有淹没和取代纳西人原以自豪的古文化和所谓的“香格里拉”文化概念情景之趋势。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第3页二、丽江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的内部劣势第一,交通不便利。云南八大怪之一是“火车没有汽车快”,而丽江就干脆不通火车。进入丽江的交通方式,只能在飞机和公路之间作选择。全国除云南外的其他省市仅有上海有直达丽江的航班。在旅游旺季北京、广州、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也会有航班经昆明飞往丽江,但不是固定航班,所以这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景区在管理上从属混乱,无统一领导,权责上不明确,多头管理。第三,丽江景区容量是有限,生态系统脆弱。而且,有些旅游景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第四,缺乏知识型管理人才。丽江市旅游景区保护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地社区居民以及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低。全民的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旅游力度不足,不利于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第六,丽江位于云贵高原,很多景点也是在高原,所以对于旅游者年龄及身体素质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到丽江旅游后的反馈情况。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丽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三、丽江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的外部机会1、政府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加强工作力度和扩大发动范围,将旅游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近年来,云南省围绕旅游业的发展,突出抓好交通建设和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并设立了旅游交通专项资金,在交通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对旅游项目重点倾斜。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健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建成了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通达条件日益便捷;旅游城市面貌、城市宜居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建立了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产业体系。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而9月28日大理—丽江铁路开通,昆明正式发往丽江的“丽江号”火车能将游客直接送往丽江古城。这也将丽江的旅游业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3、丽江形象深入人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第4页旅游业的发展,使一度“藏在深山人未知”的丽江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丽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十多年来,在发展旅游经济的道路上,丽江相继获得了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桂冠,打造出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等极富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几十项殊荣。这些殊荣无疑使得丽江具有了品牌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4、城市居民渴望回归大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渐渐变得与过去不同,部分高收入者对传统大众旅游活动产生厌倦。对近年来旅游消费的倾向调研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了解自然,探索奥秘,他们期待一种更富个性化、自然化的旅游方式,而丽江之旅无疑正是这些旅游消费者喜好的选择之一。四、丽江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的外部威胁1.竞争力不强丽江的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正处于待开发状态,新产品开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又由于丽江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质性,各相同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旅游资源的浅层次开发,导致旅游产品功能上较为单一,多数以观光型、低层次、简单的旅游产品为主,专项旅游产品仍然不足。2.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加入WTO一方面为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云南省旅游业逐步与国外接轨,丽江市旅游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同时旅游开发市场也将向外资开发,国外旅游开发企业,旅游经营管理企业的进入,将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国内从事旅游业的相关机构转变思想,更新管理意识,积极应对新的挑战。3、周边旅游景区带来的挑战从丽江市区所处的旅游区位来看,南面有闻名已久的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面是人间仙境香格里拉,西面则有刚刚发展起来的腾冲及德宏,这样一种位置一方面使丽江在连接这几大旅游区上起到了重要的集散地及中转地作用。但是,这几大旅游景区的存在,使丽江旅游形象的树立难度加大,旅游市场扩展面临激烈竞争。所以,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很多的困难。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第5页总之,旅游业它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丽江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丽江的旅游产业已经基本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今后,丽江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势必会给该地区带来更多的好处,再创丽江辉煌。【参考文献】[1]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2]徐嵩龄,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7]李晖,刘静江.关于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本文标题:丽江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9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