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世界文化讲稿修改(形势与政策)
1第五讲:世界文化第一节:文化概述:一、什么是文化先提问同学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一)《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22、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3、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5、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36、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7、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二)“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将文化理解成三性,即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广义说法。文化的概念是很难界定的时而很大,时而很小。广义的“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泛。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实际任何理论概念的产生,都有着它很难具体界定的问题。对文化的理解,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其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台京剧、一部著作、一个活动”等等都属于有形的。他指出,在当今社会里“文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精神食粮、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例如,我们如果把某阶段的历史纳入“文化”范畴,只能是说这段历史给予我们思维的启示,或者这段历史被4写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说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再譬如,有人对商业企业的全聚德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异议,认为全聚德不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实际不是全聚德这个商业店需要保护,而是全聚德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所形成的商业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商业历史的启迪、价值品牌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需要保护。因此,在对待“文化”的理解上,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念、社会认知度而发生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文化”仅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说法;后来,随着我们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认为“精神”已经无法完全包含一些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在后来的一些重要文献里便采用了“先进的文化”概念,实际上精神的范畴已经摆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进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畴。二、当代世界文化态势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代世界文化发展变化态势表现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征:文化的冲突与文化的融合,文化的积淀与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凝固性与传递迅捷性,文化的公益性与文化的产业性,这些既对立又统一,既抗衡又互补。这些基本特征在上世纪9O年代之交已有所凸现,进入21世纪,其表现更为鲜明。对此,我们必须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5思维审视,而不可用狭隘的观点、一成不变的观点、保守的观点。1、文化的融合性,亦称文化的吸纳性、世界性或全球性。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就入木三分地洞察和高瞻远瞩地预见到,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向世界一体化,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都不例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通过仔细洞察和认真思索,当今世界虽未形成为世界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国家一致认可、共同接受的主流文化,但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发展模式的彼此对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联系性、依赖性、共有性与互补性与日剧增,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探求根源,不外乎人们对两次世界大战沉重灾难的哲学反思、科技发展成果的催化和文化现象多样化与强势化的状态与走势,已大大打破旧时代万里长城的封锁和闭关锁国的藩篱。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但使物质文明以严重摧残,又给精神文明以巨大创伤。对此,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哲学家们纷纷开出济世良方,诸如萨特、米歇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以恢复人们精神依托来拯救人类文明;另有一批见解独到、建树非凡的经济学家,形成颇有影响力和致世效能的三大派别: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曾留下永放智慧之光的名言:骑士和诡辩家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是计算机和经济学家的时6代。20世纪人类文明又一标志性象征是一大批科技成果的问世,不仅问世周期短、涉及领域宽、硕果累累,其辐射面之广阔、应用国家之众多都是空前的;其成果释放的能量遍及工业、农业、交通、通讯、医疗、教育和文艺方方面面;由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深受影响。作为世界文化现象,也必然成为世界一体化现象的一种外在表现领域:凡是已纳入世界潮流的任何一国文化市场,就不难遇见美国好莱坞的影片、日本动人的卡通,在本地即可观到出神人化境界的魔术、帕瓦罗蒂的男高音、俄罗斯的杂技艺术等。2.文化的特质性。亦称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性美国的罗杰·M·基辛认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由于各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所积淀成的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可能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只能是有选择的应用与有条件的对接。在一般情况下,文化特质的显现与隐匿,是视其客观效果而定。在工业与信息社会,经济发达国家所显现的文化向外渗透、扩张强势,是以经济转型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为背景和猎物的,但这并不说明强者一定会统治弱者,弱者一定臣服强者。原因之一往住在某些时候,欠发达国家凭借强大无比的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底蕴性所保有的相对优势,也会有效7抵御外来的殖民文化、低品位文化甚至颓废类、黄毒类文化。原因之二,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不可能照搬照抄,在选择过程中,必然同时体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原则。有一生物进化的现象:适应性辐射——向广阔的和多样化的地区扩展而引起广泛的变异过程,这是宏观生态分化。与此同理,文化选择也适用同一法则,也须适应本民族文化的需求。原因之三,经济全球化不仅催生了文化全球化,同时衍生了文化的多样化。因为文化存在、发展与丰富的前提要素是物质保证的满足。无论哪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真正永恒的动力是在任何时空内,最大限度要求物质利益的实现;当民族利益与外来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也同时是文化理念与宗教信仰差异之日;在当前的国家利益构成为基本单位的世界格局中,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和追求文化的同一性。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为最高原则前提下,各国文化的特质性不但应明确保有,并且应适当强化。3、文化的网络性因传递信息的跨时空超量综合特征,网络文化被人们一致认同为“第四媒体”。虽然它较前三大传媒:报刊、广播、电视,显得姗姗来迟,但其一经问世,即大大超越传统传媒的合力功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引领下,网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理念、手段、速度、范围与效果;其对传统传媒的优势态势、数字化发展路径,成为“人类文明以来首次遇到的本质上的转换”。据此可以讲,8文化网络性特征,是人类大众传媒与专业传媒的里程碑,或者说,是文化传播手段与模式根本性的革命,划时代的创新。网络文化不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空间的拓宽,并促进人类智能产品与文化产品的增量,并形成了有别于物理空间的虚拟世界——“电脑空间”。伴随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阅览设备、远程教育的广泛使用,各国间的影响力与渗透性在迅捷扩大。影响之一,首推英语文化的扩张与渗透。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的强势,在信息时代的今日,西方文化对全球已成铺天盖地、席卷环宇之势。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第一条网络的专利都来自美国;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致使网络文化变成了英语文化势力。影响之二,文化信息污染,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高喊“信息自由”口号下,不但有过时信息、错误信息,还有垃圾信息、颓废信息等文化污染,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问题,成为严重腐蚀、甚至摧残人们身心健康的世界公害。据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调查,从索取网上92万条信息文字与图片中分析,其中83.5%为色情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高度警惕其对民族健康文化的冲击与危害。影响之三,网络文化的双重性。一方面,因特网已成为全球为一体的互联网,使各国间原有地理之距不复存在,国界限制不复存在。以落后文化抗拒先进文化进入的能力不复存在,世界已成地球村,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国家共享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使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人文9精神、价值观念、民情风俗、语言体系等文化产品面临严重挑战与巨大冲击。4、文化的产业性这是我国以往从认识误区到政策偏离的一大领域。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一直将文化视为事业性、公益性、社会性的领域,否定其具有利益性、市场性的产业性功能,造成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方法措施和客观效果与发达国家相当的差距。【案例探究】外资纷纷抢占中国文化市场。仅2001年上半年,美国各超重量级文化传媒集团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大有对我取而代之之势,其中有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及新闻集团。仅以迪斯尼为例,它先以互联网筹建与我合作为突破口,随之而来的必然以其优势:动画、影视、主题公园和品牌产品,以蚕食鲸吞的大动作,与我争夺更大更多的文化市场份额。【点评分析】我们必须看到,当代世界文化的上述特征的显现是一全方位、全过程同时俱有的,其中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我国文化事业
本文标题:世界文化讲稿修改(形势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0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