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中医针灸基础理论知识中医针灸的相关内容一、针灸的作用1二、针灸注意事项2三、针灸的适应症3四、针灸的异常处理4一、针灸究竟有什么作用2.调和阴阳3.扶正祛邪1.疏通经络针灸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其临床常常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疏通经络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拔罐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针灸调和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如中风后出现的足内翻,从经络辨证上可确定为阳缓而阴急,治疗时采用补阳经而泻阴经的针刺方法,平衡阴阳。针灸可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胜邪退则病缓,正不胜邪则病情加重。因此,扶正祛邪既是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二、针灸的注意事项1、每次应诊前请先将身体清洗干净以便诊断治疗2、病患宜穿宽松衣服女性应穿两节式套装较为方便请不要穿裤袜3、针灸时身体放松请勿摇动翻身以免疼痛4、凡大肌大渴饭后困倦时皆不宜针灸针灸时请保持心平气和5、针灸后如有皮下出血或有青肿等现象乃属自然反应勿需紧张几天后自会消失6、针后如有过度皮劳酸胀等现象乃属自然现象勿需过虑三、针灸的适应症适应症1、痛症:关节炎,风湿痛,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网球肘,肩颈痛,五十肩,腕痛,手足麻木,腰背痛,坐股神经痛,扭伤,退化性膝痛,神经肌肉痛,运动伤害等2、耳鼻喉疾患:耳鸣,过敏性鼻炎,神经性重听,梅尼耳氏征后群3、肠胃系统: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打嗝,消化性障碍4、呼吸系统:气喘,咽喉炎,气管炎等5、精神系统:失眠焦虑,精神官能症,神经衰弱,性机能障碍等6、神经系统:颜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肌肉萎缩,神经功能障碍等7、皮肤系统:青春痘,过敏性皮肤炎,带状炮疹后疼痛,全身痒等8、妇科系统: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9、其它:减肥,假性进视,戒烟,戒酒四、针灸的异常处理断针针灸异常处理一、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二、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三、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原因:(医生与患者两方面的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四、断针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为了防止折针,应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五、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六、皮肤灼伤(起泡)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的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在涂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用辅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成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膏或玉红膏涂敷。LOGO
本文标题:针灸的异常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7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