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作者XXX单位xxxx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关键字: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引言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1沈阳市概况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164平方公里。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另有洼地,占总面积的14.7%。沈阳市城区的地势,起伏很小,平均海拔45公尺左右。大东区较高,最高处海拔65公尺;铁西区较低,最低处海拔36公尺。市内最大高差为29公尺。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公尺之间。这种地势,对市区交通及基本建设都很有利。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特征2.1沈阳市城市定位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甚至东北的核心城市,沈阳要增强对东北地区的引领、辐射和集散能力,建设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传统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性城市迈进。2.2沈阳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及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2.3沈阳的城市规模沈阳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060万,城镇人口92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80万。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10平方公里。2.4沈阳市域城镇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依托城镇发展带,强化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引导产业、人口的合理布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构建“一城、六轴、四带”的布局结构。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依托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本、沈铁、沈抚和沈阜六条城镇发展轴。四带:指辽河生态景观带,浑河生态城市带,蒲河生态城镇带和沙河生态城镇带。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形成沈抚、辽中、新民、法库、康平、新城子、空港、胡台和永安等9个新城。2.5沈阳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用地结构的调整是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提升的保障,本轮总体规划明确了实现城市由单中心集聚增长向多中心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的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城市空间拓展中将以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多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为支撑,以大浑南建设为先导构建大都市空间发展结构。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在加强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6沈阳交通和城市组团规划布局沈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确定沈阳以“中心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拓展新的建设空间,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建制镇三个层次设置。即以中心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城区,在其周围设置东部辉山、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虎石台、南部苏家屯四个副城区和道义、汪家两个边缘组团[3]。非中心城区部分主要包括挑仙国际航空港副城、新城子副城、新民卫星城、康平卫星城、法库卫星城[5][6]。浑南新区、铁西新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北部新的大学园区相继建成。城区总体形态出现南北延伸的趋势,浑河南岸的浑南新区、苏家屯副城、大学城以及长白地区的开发,使得城区向浑河南岸出现显著的空间跨越,城区南北伸展的速度和空间跨度远超过浑河北岸主城区东西向的扩展速度和空间跨度,沈阳开始形成轴向拓展多中心发展的开放式空间扩张新格局。2.7沈阳绿化景观带规划沈阳市政府对全市的绿化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调整,根据沈阳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形态,进一步对城市绿化建设做了如下总体规划:确立沈阳市中心城区“一山、一带、两环、五楔”的绿化框架体系。“一山”即东部棋盘山风景区;“一带”即浑河水系及两岸形成的800—1000米的带状绿化水系空间;“两环”即三环防护林带及环城水系景观绿带。在框架体系的控制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现今沈阳战略地位和复兴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为保障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沈阳新规划了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大浑南地区、沈北地区、棋盘山风景区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规划。今后拟在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发展。3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3.1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功能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城市空间形态可以看成是城市功能分化和多种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其演替过程也是空间形态随之动态变化的过程[5]-[6]。沈阳城市功能的演替开始于城市的建立初期,1840年以前的城市,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使城市形成城方廓圆的形态。随着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封闭发展期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功能外向化的增强,城市内部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空间的需求。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7]。一方面在城市内部,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完成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外向化,城市产业也向着城市外部、城市群体间寻求发展空间[8]。随之而来,沈阳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形态。3.2沈阳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城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沈阳市市区人口由1979年的371.3万增加到2010年的499.9万,净增128.6万,而同期的建设用地面积由199.45km2增加到596.11km2,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561。1979--2005年,沈阳市市区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态势;2005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发区的不断建立,导致人口增长对沈阳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逐步削弱。沈阳城市空间扩展速度满了下来。4今后沈阳城市空间结构调控方向整合产业资源,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是打造“经济中心城市”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沈阳城市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此来整合城市空间,调整城市发展姿态,尤其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形成更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是适应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建立成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体系,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通过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城市职能提升要求的基础设施,增强沈阳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迅速提升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5参考文献[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2]张鹏.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41[3]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23-27[4]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钟辉.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32-35[6]辽宁省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EB/OL].(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1999-11-03[7]卢松.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沈阳城市空间拓展与浑南新区开发建设研究(之二)[J][8]黑月.沈阳战略规划组图[EB/OL].(城市规划网).2007-06-25[9]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39[10]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1]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3-37[12]王厚军1,2李小玉2张祖陆1何兴元2**陈玮2陈延斌1胡建波2.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应用生态学报[J].2008,19(12)[13]吴晓青1,2胡远满1**贺红士1,3布仁仓1郗凤明1,2.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应用生态学报[J].2007,18(10)
本文标题: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1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