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电视新闻和微纪录片微视频的概念微视频是一个网络视觉概念,是数字视频大类目下的一个重要分支,优酷网总裁古永锵将微视频定义为:“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时长),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片、DV短片、视频剪辑、PC、手机、摄像头、DV、MP4广告片段等,可通过等(传播手段)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对于我们来说,掌握三种就够了:电视新闻、微纪录片和微电影。一、电视新闻主要包括:会议新闻、人物新闻、新闻特写、口播新闻(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闻、配有照片的口播新闻、配有资料的口播新闻)、纪录片、电视实况转播、电视直播、电视评论。电视没有通讯的概念,你可以把新闻特写和专题片当成通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掌握电视消息就够了。电视消息与报纸消息的差异由于载体的特性不同,电视消息与报纸消息在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报纸消息喜欢采用倒金字塔模式,即首先突出一条消息的关键内容,然后介绍背景材料并详述事实。而电视消息则常按时间顺序安排,激起观众的兴趣,然后逐步进入高潮。报纸消息不用全文通读,仍然能够理解,而电视消息则只有看完后才能充分理解。电视新闻的重点是主题,主题贯穿于整个消息,并随新闻事件从头到尾不断发展着。信息、叙述、声音和画面部经过选择和组织,以说明主题并表现其必然发展过程。对于电视消息来说,由于人们收看电视新闻的“声画并茂”的心理需求及电视媒体现的展示的先行特点,加之记者可以驾驭的结构因素较多,因而在安排结构时,一般采取不同组合方式的“包裹式结构”。所谓“包裹式结构”,是指将电视新闻的多种结构因素结合起来的结构方式。形象地说,这种结构,就是使现场画面(合同期声)、记者现场述评、访问对象同期声、电视新闻解说及其他各种因素“打包”,变成一个多层的“汉堡包”呈现给观众。我们可以按照事件性报道和非事件性报道来掌握电视消息的结构。事件性消息的结构1、卫星直播式:这种结构方式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演播室)+记者现场报道(SNG连线现场画面)+主播提问+记者现场回答等。毫无疑问,这种结构方式不但将电视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达到“零时差”的效果,还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但这种显然不适合我们,所以PASS。2.现场报道式结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或解说词+记者出镜介绍+现场画面(画外解说)+访问对象同期声+现场画面等。这种方式是报社常用的。3.解说词报道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基本框架是:解说词+现场画面+采访同期声。应当说,这是我国电视新闻消息最传统模式,但比较适合各位。非事件性消息的结构1、.点评式结构点评式结构的基本框架是:主播导语(演播室)+主题简单陈述+有关人士点评。这种结构模式的新闻一般都强调对新闻主题的解释,力求揭示某一现象的含义,展示其发展趋势,作出相关预测。充当点评的人多数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这种显然也不适合我们。2.个案导入式结构这种结构的基本框架是:解说词+个案展示(访问对象同期声)+面上情况介绍(解说)+结论。个案导入式结构往往选取新闻主题与普通人的结合点作为切入口,将抽象的话题落到实处,使之具体化,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案例:最长海管完工报纸消息:195公里!南海海底我国自主铺设最长管线完工(倒装)电视消息:我国自主铺设的最长海底管线完工(正常语序)导语报纸:深水起重铺管船“海洋石油201”日前完成南海东方13-2气田海域195公里的海底管线铺设,为中国迄今为止自主铺设的最长海底管线。电视:(主播导语)深水起重铺管船“海洋石油201”昨天在南海北部湾海域,圆满完成了长达195公里的海底管线铺设,管线长度是北京到天津距离的2倍。它的铺设成功填补了我国长距离作业的空白报纸主体第一段报纸:此次铺设的海管是中国海油东方13-2气田的配套工程,铺设距离相当于北京到天津距离的2倍,它的完工不仅填补了国内长距离海管作业空白,也标志着中国海底管线铺设能力跻身世界前列。电视:上述内容已在导语中提过,但没有出现东方气田。报纸主体剩余部分据悉,该气田投产后,可为广东、海南、香港等地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保障。(从海管跳笔跳到气田上)中国南海冬季台风频繁、涌浪较大,气候窗口不适合海上作业。(从气田跳到海域条件上)此次铺设的大管径海管直径达80厘米,单根海管重达12吨,正常铺设时铺设张力达160吨,接近船舶正常工作的上限。(从海域说到铺管难度)尽管如此,“海洋石油201”仍4次刷新了中国24寸海管“S-LAY”的铺管速度纪录,单日铺管纪录最高达到4.02公里。(从铺管难度角度说明成绩显著)电视主体部分(解说)海管是海上油气田输送油气最快捷最安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先让老百姓了解海管铺设的必要性)此次配套的海管,是南海西部海域的配套工程(删掉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是啥的东方1-1气田)。气田投产后,可为广东、海南、香港等地提供长期稳定的(删掉影响理解的长期稳定)能源保障。(删掉“4次刷新了中国24寸海管“S-LAY”的铺管速度纪录,单日铺管纪录最高达到4.02公里”等,让老百姓不知所云毫无概念的字眼)报纸结尾部分(采用新闻背景结尾)参与铺设作业的“海洋石油201”是中国首条深水起重铺管船,作业水深3000米,可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工程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背景材料1:介绍铺管船自身牛逼闪电)记者了解到,2012年投用至今,“海洋石油201”共27次刷新中国海管铺设纪录。其中,日铺管速度最快突破6公里,创中国海管铺设最快速度纪录;海管铺设深度最深达到1409米,属中国海管铺设最深深度、世界第二“S-LAY”海管铺设深度,推动了中国海管自主铺设能力达到亚洲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背景材料二,继续说明铺管船牛逼闪电)电视结尾(结尾采用采访同期声):这些海管直径达到80厘米,单根重量达到12吨,把这些海管铺到将近百米的水深,施工难度极大。南海风大、浪高、流急,但我们实现了全季节的施工覆盖。(说话不拖泥带水,简明扼要具体生动)小结报纸消息和电视消息的最大不同是,报纸材料尽可能多、全和专业,这些材料按照重要性次序分段排列;而电视则是尽量简化专业性的描述;材料组织按照老百姓认知的先后顺序逐渐深入;吹牛也要留到同期声中去说;同期声中交代人物身份用字幕。那么从对比中,我们也能大致了解了电视消息写作的结构:主播导语+解说词+同期声+字幕。没有主播怎么办?没关系,你可以换成出镜记者。没有出镜记者怎么办?没关系,你可以换成解说词。同时,从对比中我们也大致了解了电视消息每一部分的功能。解说词第一段和报纸一样,是导语,解释“谁呀、咋地了”。主体部分的解说词,作用是简明扼要地解释导语所涉及事件。正如铺管的新闻,它要解释“海管是个什么鬼?”、“铺了有毛用?”然后再安个同期声,让一个人出来牛逼闪电一顿吹。然后,一个电视消息就哦了。所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视新闻,你只要记住“导语、主体和同期声”这三段式就够了。电视新闻的软消息刚才我们说的三段式,其实只适合于具有时效性的电视新闻中的硬消息。遇到没有时效性或者非事件性新闻怎么办?这就涉及到了软消息。比如钢笔这篇电视消息,它选择了一个小切口,一切事情都是从出镜记者拿起一支笔说起的,不但具备了时效性,更产生了亲和力。二、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简单说就是用最短小的镜头反映真实生活。有的会用微电影的语言,纪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它和微电影的最大不同是非虚构。有的则是采用新闻、现场录播方式,记录当下生活片段。微纪录片时长5-25分钟。微纪录片分类微纪录片的分类与传统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一样:1、政论纪录片:运用真实形象、证据、资料进行论证的某件事和人。2、时事报导片微时事报道纪录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影像,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3、历史纪录片4、传记纪录片5、生活纪录片其它:人文地理片、专题系列纪录片、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等。如何创作一个好微纪录片我们可以从《插旗》窥得一二。插旗讲的是2012年5月24日,一群美国大兵为阵亡将士举行插旗活动。一个年轻士兵说“我有两个参加新兵训练营时认识的战友就葬在这里,他们一个战死在伊拉克,一个在阿富汗”,“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葬在这里,到时候每年都会有人来看我,在我的墓碑上留下纪念”。墓碑后有一些照片,记录了墓中人曾经有过的幸福和快乐,墓碑上放着一堆晶莹剔透的玻璃球,或者几颗光滑的鹅卵石,或者是一个稚气的小玩具,有一朵刚绽放的红玫瑰,两个彩色纸折成的风车被风吹得飞转,蓝天、白云、阳光,一切昭示着生命的活力。墓群中有一对老夫妇蹒跚离去的背景,这个公墓中的一些墓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你不知道他们这样互相搀扶着来了多少次?一位母亲坐在一座墓碑前饮泣,字幕介绍,她的儿子2007年在伊拉克服役时丧生,年仅19岁。母亲哭一阵后躺在墓前,仿佛这样,儿子会依偎在她的肩头,她用手抚摸着墓碑,就像抚摸着儿子光滑的脸庞,接下来,她的手不动了,镜头转到她脸上,她安详地闭着眼,仿佛在和儿子的絮语中睡着了……插旗教会我们的1、解说词能不用就不用。如果你动用了解说词,说明你的画面不够丰富。画面如果丰富,还需要你用解说词去解释什么?谁都不瞎。2、让一个宏大主题,用小切口、横截面叙事,甚至只是放大一个点。草根最抵触的就是宏大叙事。3、控制你的情绪。越是不能让人平静的主题,越要克制、平静讲述。插旗教会我们的4、创设景外之景:玩具神马的和墓地的蒙太奇,产生时空联系,让人联想到那些人的童年、家庭、爱人……也会联想到,侵略者都尚且如此,那些阿富汗死去孩子的父母们,又会有着怎样的切肤之痛。5、强化画面的故事性。趴在地上和死去5年的儿子絮语的母亲即是如此。活人和死人是不可能有沟通的,但她却仿佛能让儿子听见。这就是愿望和阻力的对立,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这就是生与死的博弈。微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尽量要有戏剧化冲突。但与故事片中的冲突是不一样的。纪录片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纪录片的冲突是隐在的,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而忌讳刻意地强调表层矛盾的激烈性。插旗教会我们的6、画面必须干净。我们是审美,不是审丑。在日常中纪录的题材,未必都有好看的故事:如古建筑、自然类题材,就很难拍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好看的故事。这样的纪录片就必须提高节目的观赏性。。插旗教会我们的7、设置兴奋点。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却不好看,原因就在于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剧化冲突就会有兴奋点。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因此,一部纪录片里必须具备许多“兴奋点”。那什么是兴奋点呢?第一种,戏剧冲突。有一部叫《伴》的纪录片,纪录的是大山里的一位刘老太太,饲养了一头2600斤的大猪的故事。在全片52分钟的时间里,作者下功夫揭示了刘老太一家的,婆媳之间的矛盾,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还有刘老太内心世界的矛盾,还有人物自身的命运冲突等等。直到节目看完,观众还在为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所担忧。插旗教会我们的第二种兴奋点:画面中有没有好看的情节或细节。兴奋点就是能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的情节或细节。故事和戏剧化冲突是靠兴奋点来支撑的,兴奋点是靠好看的画面情节或细
本文标题:了解普通短视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7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