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Borntowin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跨考教育金牛经济学院院长郑炳老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3.储蓄—投资恒等式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S、ISTG和rISTGMXK。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这里的恒等Borntowin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4.GDP折算(平减)指数答:GDP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按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折算(平减)指数公式为:GDPGDPGDP名义折算(平减)指数实际GDP折算(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因为GDP折算(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答: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Borntowin图13-1均衡产出的决定在图13-1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会削减生产。反之,当总收入小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图13-1中,B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即为均衡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边际消费倾向答: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简称为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CMPCY式中,C表示增加的消费,Y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1MPC,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3.乘数效应Borntowin答: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等变动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效应可用图13-2来表示。图13-2乘数效应图13-2中,ci表示原来的总支出线,ci表示新的总支出线,原来的均衡收入为y,新的均衡收入为y。可以看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实际上,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以及净出口的变动等,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变动。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4.投资乘数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11iyki,即111ikMPCMPS。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11ik;征收比例税时,111ikt。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Borntowin资减少会引起收入多倍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假设,即: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5.税收乘数答: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1tk可以看出,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6.平衡预算乘数答: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时,111111111111gttykgktgttttgggtt则1bykg。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Borntowin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7.萨伊定律答: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面所决定。通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简言之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资本边际效率答: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111niiniRJRrr式中,R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iR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表示资本品在第n年年末时的处置残值,r表示资本边际效率。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升都会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2.托宾q比率答:托宾q比率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1q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Borntowin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1q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3.IS曲线答: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图14-1IS曲线图14-1中,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实现均衡。IS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供给,IS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需求。由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可得出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对应的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边际消费倾向;税率t。4.LM曲线答: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mLkyhrP,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Borntowin式为:hrmykk或kmryhhLM曲线如图14-2所示。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图14-2LM曲线5.流动偏好答: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也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种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6.流动性陷阱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Borntowin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
本文标题: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16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