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考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吸收思想创立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2)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①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②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2)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与时俱进的含义①要求人们高瞻远瞩,使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精神。②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把握规律性。③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3)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1)现实社会主义变化。(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经济全球化。(4)世界新技术革命。(5)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2)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3)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哲学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近代现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机械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万物本原)(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3)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本质主体客体特点形式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二)世界的运动发展(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2)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3)矛盾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对立统一规律包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事物发展的动力、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和现实意义辩证关系原理现实意义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优势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①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的时期,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另一方面要警惕资本主义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无法坚持。(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现实意义辩证关系原理现实意义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②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②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②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和方法论意义关系方法论意义(1)双方力量不平衡,其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和次要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次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②矛盾的主和次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二)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
本文标题:自考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18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