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法文化视角下的社会政策比较分析【摘要】:社会政策作为解决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稳定器和解压阀,其具有的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受到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以及政策对象、政策工具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含其中的文化因素。中法作为欧亚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文化内涵中都有重视家庭、保守、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主义。且都有久远的历史传承,对两国的文化视角下的社会政策比较分析能提供一种看待和制定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增强对社会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以理性地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关键词:中法文化社会政策1前言社会政策的国别差异往往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各种国别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政策,也形成了各种社会政策模式,对中法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两国间的差别,有利于我们对社会政策进行理性的制定和高效地执行。2社会政策与文化的含义,文化对政策的影响社会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和方针。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模式,个体组成的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社会政策是一种解决各种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的行动对策,无论是政策的执行者还是政策的目标群体,都会受到文化的直接引导。社会文化在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时会发生变迁以使自身更具适应性,社会政策也要进行更新。文化的独特性影响社会政策的理念选择、目标策略、方法和技巧以及监督控制等。文化和社会政策具有双向的相互作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文化和政策的积极有效的互动。3中法传统文化3.1中国传统文化及对社会政策的影响秦统一天下,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各文化逐渐融合,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虽然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因其各为统治者利用,难以形成统一、主流性的文化,不利于祖国的统一。秦凭借强权实现国土和物理上的统一,对我国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形成我国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当时有限的社会政策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析主要以三个历史事件为分水岭。3.1.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和法家、黄老之术)这场运动开始了文化的集中性,以前的文化多样性被打破,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文化的内核:仁(统治者要对民众仁,是一种仁慈而不是制度,以维持统治);孝(下对上的遵从,重视家庭功能);礼(社会有序、稳定),其他爱民思想等。实质是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重人治轻法治,形成以后延续几千年的伦理型文化(重视直觉、经验、人际关系和整体思维轻科学和理性)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以后的历史发展逐步使儒家思想制度和僵化,当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想出现时反而成为阻碍进步的力量。现在的社会政策改革以及各项改革进行时也会被某些群体用来阻碍变革的借口(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文化的发展及运用大多是人类活动的工具,因此,统一、集权的文化不能被利益集团用来阻碍变革的工具。3.1.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批判传统,学习西方,西学东渐过程。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与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原则和科学精神),批判传统文化,主张以实用主义、现实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宣称打倒“孔家店”。这次运动和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当然,其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与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则是采取极端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批判也不符合客观、科学精神。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是在在封建社会的宏观环境下发生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自然经济的小农思想下的封闭、集权、民众的政治冷漠等文化已经固化进国人思想。政策和儒家文化相互维护,文化成为王权的工具,奴化和愚民教育使社会发展极度畸形,摆脱不掉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怪圈。3.1.3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形成高度中央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集体利益成为社会的共识。传统文化中的均权思想、家庭中心地位、政府主导等都被实际制度化。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均权主义为指导,维护家庭的地位,政府全面主导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民众的公民权、经济和政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各种合法权利逐渐被国家政府认可和保障,政策的效果也多以整体利益标准为评判依据。3.1.4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界的梦魇。随着社会主义新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而来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普通民众的了浮躁和急功近利心理,伦理型文化中的重感性、经验,轻理性特质得到充分体现,文化遭遇浩劫,造成文化的断层,对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3.1.5改革开放使中国固步自封与文化的封闭性受到冲击,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现代化(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政治经济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权利开始受到关注(民众的权利运动顺序:公民权,政治经济权、社会权),逐渐进入社会政策时代(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一种现象集中出现的时期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社会福祉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制度有效实施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日益成为政策焦点,民众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的关注与自身的权利意识觉醒使分不开的,体现了文化觉醒和自觉对社会政策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使民众能以一种更开放和理性的眼光看待中西差距,社会政策的理念、制定策略、实施过程的设计、监督等相关问题逐渐与国际接轨。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的示范效应也对民众关心自身的切身利益,社会对政策的关注度得到很大提高,也促使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修正都更为理性。当前社会政策的也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总结起来看,我国文化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均权主义的传统诉求要求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我国的长期封建历史影响(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计划经济体制对此的制度化又强化了这种平均主义。这种平均主义诉求与我国地广人多的国情是适应的,体现在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低水平、广覆盖原则。B.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使社会政策无论是在制定期间还是执行过程中都不会遭遇很大障碍,一方面是有利于政府的政策执行,另一方面也使得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受到很大限制,较易重蹈人治的覆辙。这种依赖已被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固化,政府是社会政府的主导者,要承担起为民众建立最基本保障的责任。C.文化传统中的对“孝”的重视。家庭现在仍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和主要支持者,只有在家庭和个人生活能力得不到保障时才会把社会支持网络和政府纳入寻求支持的方向。这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家庭的完整、满足了个体的情感需要,但造成家庭的负担过重。民主国家的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为家庭提供保障,特别是实施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免除个人和家庭的风险和不幸,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3.2法国文化传统及对社会政策的影响法国封建制度实行的是领主所有制,以庄园制为基础,意味着权利的相对分散,因此其文化内核中有自由与人权取向,这些自由因素在其以后的运动和革命中得以制度化,这也是中法文化的最大差异之处。3.2.1中世纪(公元5-15世纪)在封建国家里,私法取代了公法的地位.”对此威尔斯作了这样的补充:“更确切地说是公法沦丧并消失了,而私法则来填补了这个真空;公共责任变成了私下的义务。这种背景下的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而不只是约束附庸的契约。阿拉贡王国贵族向国王效忠的传统誓言是最好的佐证:“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在欧洲大陆,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些因素即法国相对分权与强调个人自由的根基。封建主义下奴役与被奴役的封建小农文化具有封闭,保守,分权的特点,社会政策的关注点主要是各级封建领主的意愿,政府的作用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3.2.2启蒙运动中扩展的自由、平等、博爱启蒙运动指18世纪初起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是一场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神权、反王权的斗争,宣传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张人民参与政治(与中国的不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启迪了民智,民权的兴起使得社会政策有了发展的基础。3.2.3法国大革命时期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的推崇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启蒙运动中的各种自由和平等思想的实践和检验。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人生而自由平等,废除贵族制度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使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国家政府只是个人权利的代言人,国家和个人的距离较近,各种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与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社会政策的更新时会遇到各种障碍,但也保证了公民的基本知情和参与权。从中世纪到大革命时期,法国文化的脉络是先反神权增王权,把人从教会的神秘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是第一步;而后大革命以人权、社会权为依据反王权,把民众从封建制、奴役制下解放出来,是第二步。这两步奠定了现在法国文化与社会政策发展的基础。3.2.4现代以来的合作主义、国家主义本质是政府以社会契约取代市场契约把个体纳入国家体系,现代法国的社会政策因其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以下特点:A保守主义(合作主义与国家主义)法国践行合作主义(主要为同行业者提供特殊待遇)、国家主义,凭借强大的社会控制机制约束了松散的市场契约的状态。法国的社会政策具有以下特点:强化雇员间的分化(把人们固定在现有的社会分成体系上)、实行国家合作主义(将个体的忠诚系于中央政府的权威)、对公务员的优待(为公务员建立特殊优惠的福利制度,奖赏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及显示其特有的群体显赫地位)、按社会地位划分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权利的享受(非商品化的容纳能力,标准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人们依靠纯粹市场力量之外的力量去改善其生活水准)程度高、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社会权利的扩张被认为是社会政策的的基础。经过前两步的巩固,法国文化中的分权与自由通过合作、国家主义表现出来。即以相似或同类职业的人构成合作组织,以保护自由;以国家统一与强盛作为取得所分之公民权、政治经济权以及社会权的保证。此外,历史上的合作主义中央统治在法国遗产得以发扬,以适应新的后工业化阶级结构的需要。崇尚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从未战国上风,赋予公民社会权利从来就不是一个有严重争议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对既有阶级分化的保护,因而,权利依附阶级归属和社会地位而定。因此,其社会政策的首要特点是保护现有的阶级,通过对中产阶级的保护以维持其对现行社会的赞同和支持,社会政策偏向性明显。B家庭化倾向以及教会的影响法国许多福利都通过家庭提供。家庭成员的福利程度取决于男性劳动力的社会权利及家庭成员照料儿童和老人的程度。家庭型的福利解决办法因三个因素而成为可能:家庭比较稳定;年轻的工人可以依靠不断增长的工资;妻子不工作可称为免费的护理员。现在的工作不稳、离婚率上升、女性虽然对其以家庭为主的社会中政策造成冲击,但其文化中的合作主义,家庭伦理以及教会的影响都使其不能也不敢忽略家庭的地位。特殊文化影响下的法国社会政策如迷宫般错综复杂,对法国的社会有积极的影响,但在高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功能受到冲击、就业模式发生转变、政府和社会的角色正在面临重新定位的任务、各种文化的交互作用也会对社会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文化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不会减弱,各国的社会政策的差异性是最好的明证。4中法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社会政策的本质是调节个人和社会、政府关系的。无论文化如何,通过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政策
本文标题:社会政策论文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0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