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桑葚(sāngshèn[1]),又作桑椹,桑树的成熟果实,为桑科植物桑树的果穗。又名桑椹子、桑蔗、桑枣、桑果、桑泡儿,乌椹等。农人喜欢其成熟的鲜果食用,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桑葚每年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杂质,晒干或略蒸后晒干食用,也可来泡酒。具体成熟时间各地不一样,南方早一点,北方稍迟一点。成熟的桑葚质油润,酸甜适口,以个大、肉厚、色紫红、糖分足者为佳。《本草纲目》等多种医药典籍中对桑椹的药用价值和用法有详尽的阐述,桑椹性味甘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等功效。桑果古来就是百姓常采用的一种利尿,保健,消暑的鲜果,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其特殊功效。[2]中文学名桑葚拉丁学名FructusMori别称桑果、桑椹子二名法长桑子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荨麻目科桑科属桑属种桑分布区域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英文名mulberry韩文名오디营养价值蛋白质、脂肪、糅酸等颜色绿色、红色、紫色、黑紫色等景点北京御林古桑园目录1.1形态特征2.2食用加工3.3生长环境4.4栽培技术5.▪繁殖技术6.▪病虫害防治7.5主要品种1.6化学分析2.7化学成分3.8营养成分4.9主要价值5.▪营养价值6.▪食疗价值7.▪药用价值1.▪医学价值2.10适用人群3.11临床应用4.12食用方法5.▪概述6.▪酒的酿制7.▪食谱1.▪干制方法2.▪桑葚醋3.13食用禁忌4.14历史典故形态特征编辑桑葚(8张)桑葚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花果,由多数小核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2-3cm,直径1.2-1.8cm。初熟时为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3-5月,果期5-6月。桑桑葚也会出现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比较少见的颜色成熟后呈乳白色),有短果序梗。小核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味微酸而甜。[3]食用加工编辑开发桑葚深加工食品,既可丰富食品品种,又可满足健康消费需求。桑葚加工食品很多,桑葚饼干就是其中之一。桑葚饼干的生产工艺流程:选料→预处理→混合→打面团→成型→烘烤→冷却→包装→检验→成品→保存。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民众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营养和健康特性,以往那种单纯靠色、香、味等外观来吸引消费者的食品,其销售份额越来越小。桑葚是一种营养丰富、健康价值高的食品原料,以桑葚加工的食品正好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市场前景十分美好。目前,桑葚饼干、桑葚茶、桑葚汁、桑葚酒等桑葚加工食品已经面市,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4]生长环境编辑桑葚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4~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全国各地且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栽培技术编辑繁殖技术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种子采取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皮,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小时,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cm×30cm开沟,沟深1cm,每1公顷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日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嫁接袋接法,于嫁接前20日,剪接穗,湿砂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压条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定型后通过修剪、疏芽、摘心,养成一定树型(如地桑、低桑、中干桑、高干桑、乔木桑等不同类型)。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条,利用潜伏芽萌生新条,几年后在修伐处成拳状的树疙瘩。另有无拳式修剪法、留枝留芽修剪法等。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虫、桑白蛴、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为害。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病虫害防治桑椹菌核病随着桑园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种桑不单只为采叶养蚕,果、叶二用的果桑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果桑比较容易发生桑菌核病,现将桑菌核病的基本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基本症状桑菌核病是果桑一种主要病害,俗称桑白果病,属真菌类病害;桑树开花时病菌开始侵入,结果后病状显现,颜色呈白色;病果无商品和食用价值。果桑品种较易发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地块发病率将高达90%以上。防治方法1、防治时间:分3次进行,每隔7至10天防治一次。第一次:始花期(桑花初开时);第二次:盛花期(桑花全面开放);第三次:盛未期(桑花开始减少,初果显现);2、对口农药: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注意事项1、喷施时雾点须细、周到,不可漏喷。一般每亩用量3~4背包,花序、叶、枝充分湿润,以滴水为度。2、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应交替使用。3、防治时农药浓度须按标准配,不可任意提高浓度,否则不利于今后防治。桑病防治主要是以防为主,所以应重视前期防治。桑园青枯病1、加强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2、合理采摘桑叶,全年在采叶喂蚕过程中,尽量减少伤流。3、推广免耕法栽培,实行土地轮作。4、推广盛东一号等抗病品种。5、及时排除桑园积水。6、清除桑园病株和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挖起集中烧毁,对病穴周围用铜铵合剂浇灌处理,即用碳铵3公斤、硫酸铜0.5公斤,拌和后在塑料袋密封24小时,每公斤兑水200公斤浇根部,隔7天1次,连续3次。青枯病防治重点是加强桑园的培育管理和农业防治。桑树断梢病桑树断梢病是近几年来北方蚕区多发的一种桑树病害,以陕南春伐蚕区发生较为严重,其它地区也有发现。(1)发生特点:本病发生在新梢基部。凡桑椹小粒菌核病(白桑椹病)症状明显后,椹柄逐渐变黑褐色,新稍基部皮层慢慢由点线状斑点扩展成块斑至四周围斑。发病新梢病斑部位产生愈伤组织,先出现龟裂之后病斑下陷造成环缢,病变部位失水变细,遇风、雨天或上部触动易折断倒挂树上。(2)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发现白桑椹及时摘除、集中烧毁,青椹期摘除青椹防治效果更好。②药剂防治:一般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桑树花期喷雾以杀灭病菌。主要品种编辑中国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1桑葚(2张)5个桑种3个变种,是世界上桑种最多的国家。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有鬼桑(蒙桑的变种)、大叶桑(白桑的变种)、垂枝桑(白桑的变种)等。化学分析编辑1.该品粗粉3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10min,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上述滤液10ml,加少许镁粉混匀,滴加盐酸数滴,微热,试液显樱红色。(检查黄酮类)②取上述滤液,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滴加三氰化铝试液后,则显亮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类)2.薄层层析:取该品粗粉2g,加石油醚10ml,回流1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样3μl,以亚油酸为对照,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80:20)展开,喷0.1%α-亚硝基-β-荼酚硫酸试液,加热显色.样品液色谱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化学成分编辑果穗含糖,鞣酸(tannicacid),苹果酸(malicacid),维生素(vitamin)B1.B2和胡萝卜素(carotene);其脂类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软脂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尚有少量辛酸(caprylicacid),壬酸(pelargonicacid),癸酸(capr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亚麻酸(linolenicacid)等。精油中含桉叶素(cineole),牻儿醇(geraniol),芳樟醇乙酸酯(linalylacetat),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a-蒎烯(α-pinene)和柠檬烯(limonene)等;磷脂总含量0.41%,其中磷脂酸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32.15%,溶血磷脂酸胆碱(lysophosphatidycholine)19.30%,磷脂酸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15.91%,磷脂酸(phosphatidicacid)12.40%,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10.53%,双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glycerol)6.59%。还含矢车菊素(cyanidin)和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营养成分编辑成熟的桑椹果(紫、红)营养丰富,每100克含:水分81.8克,能量48千卡,蛋白质1.6~1.8克,脂肪0.3~0.4克。膳食纤维(纤维素)3.3~4.9克,碳水化合物10~12.9克,灰分1.2克,维生素A:3微克,胡萝卜素20~3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5~0.06毫克,维生素E:6.95~12.78毫克,钾33毫克,钙30毫克,磷33毫克,钾32毫克,钠1.9毫克,铁0.3毫克,锌0.25~0.27毫克,铜0.06~0.08毫克,硒4.8~6.5微克,锰0.29毫克。此外,还含有鞣酸,苹果酸,维生素C和脂肪酸等。其脂肪主要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和少量辛酸、壬酸、癸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主要价值编辑营养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现代研究证实,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白藜芦醇、花青素等成份,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常吃桑葚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5]1、桑椹中的脂肪酸具有分解脂肪、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2、桑椹含有乌发素,能使头发变的黑而亮泽;3、桑椹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4、桑椹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可以防癌抗癌;5、桑椹主入肝肾,善滋阴养血、生津润燥,适于肝肾阴血不足及津亏消渴,肠燥等症;6、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教您看懂桑葚的营养成分表,从右边表中可以看出桑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E与同类食物相比高于平均值,桑葚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及各营养素作用详解见图表。表中所指的每日推荐量指的是一般的成年人在一定时期平均每天摄入的量。根据中国营养学会规定,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推荐摄入量是不同的。当然,这些数值并不意味着每种营养素每天都必须摄入这么多量,像脂溶性的维生素只要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摄入量达到这值就可以。桑椹嫩时色青,味酸,老熟时色紫黑,多汁,味甜。中医学认为桑椹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息风,具有主治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耳鸣、便秘盗汗、瘰疬、关节不利等病症。桑葚-原植物桑葚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桑葚是中老年人健体美颜、抗衰老的佳果与良药。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桑葚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桑葚对脾脏有增重作用,对溶血性反应有增强作用,可防止人体动脉硬
本文标题:桑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0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