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大股东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大股东利益输送问题研究姓名:汪新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汪蕾20080401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大股东利益输送问题研究作者:汪新生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施韬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2007控制权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关于控制权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通常从公司外部的控制权市场和公司内部的控制权配置两个角度着手。本文立足于后者,主要研究公司内部范畴的控制权配置状况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状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通过优化控制权配置来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基于本文的研究角度,本文将控制权定义为是对企业决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从整体上讲,控制权是多维的,包括日常管理、长期战略决定、解雇、并购、联盟等;控制权是可分割的,它可通过投票权、合约条款、董事会席位、清算权等不同的工具来实现。在界定清晰的概念之后,文章对公司控制权配置展开了细致的理论分析。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在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三个层次上。这三大经济主体上的控制权配置及其相互间的制衡关系共同构成了公司内部控制权配置的总体框架。控制权配置直接关系到真正权力制衡的实现、股东利益的维护、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故笔者首先分别分析这三个层面上的控制权配置情况,然后将三个维度的控制权统一起来构建控制权配置综合模型,探讨可能存在的具体的控制权配置模式。接着进一步研究不同的控制权配置模式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展开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中国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的控制权配置模式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和内容,以及对控制权概念的界定,最后在章末提出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控制权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本章共五节。控制权可以定义为两个范畴的“控制权”:一是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控制权,即通常所说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与经理之间的控制权配置体系;二是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股份制公司控制权市场范畴中的控制权。本章前两节便从控制权的内外部机制两方面来进行综述。第一节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进行综述,即控制权外部控制机制,总结归纳了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四种代表性观点,同时对公司控制权反主流理论也进行了归纳。第二节从现代企业理论角度展开控制权配置理论综述,即控制权内部控制机制,分析归纳了控制权配置问题、公司控制权配置与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对内、外部控制权理论进行整体评述。笔者认为,虽然控制权存在“内部”和“外部”两个范畴上的划分,并且对控制权的系统性研究多集中于外部的控制权市场理论,但是这并不是说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与外部控制机制是割裂的,内部的控制权配置问题没有研究意义,相反,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内部的控制权配置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外部控制权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共同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故本文选题研究内部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节回顾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经营绩效的实证文献。第五节对实证文献进行评述。笔者认为,现有文献对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论述,但多是从某一个角度切入,如股东层面、董事会结构或者经理层面,综合考虑三个层面探讨公司的控制权整体配置状况并研究控制权整体配置模式与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故本文从分析三个层面的控制权入手,构建控制权综合配置模型,系统研究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第三章,控制权配置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分析并构建了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型。控制权配置存在三大经济主体,股东整体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最高权力的利益主体,但在现代企业中,为了使企业能更迅速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企业的发展,股东除保留可以通过投票来选举董事会、公司章程修改、公司重大决策等少量决策权外,将其余的大部分决策权交给了董事会;而董事会又将大部分经营管理决策权交给了经理层,只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对经理的监督权:而经理层拥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和雇佣等的直接决策权。因此,笔者首先阐述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等三个层面的控制权,然后将以上三个纬度综合起来得到控制权配置的综合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系统讨论可能存在的30种控制权配置模式。第二节分析不同的控制权配置模式面临的主要公司治理问题及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主要是以董事会层面的控制权特征为依据将30种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分为三大类: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独立或制衡的董事会,然后分别分析各类控制权配置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在前面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二节是变量的设计,被解释变量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表征变量。解释变量分别基于控制权配置的三个层次上选取,同时还设定了两个控制变量,以便使实证模型更具经济解释意义。第三节是模型设定,分别就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控制权与经营绩效关系、不同董事会控制权配置状态下的经营绩效的比较、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的经营绩效比较三个方面设定了实证模型。第五章,控制权配置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是样本选择。文章基于2005年度持续经营的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所有上市公司,通过筛选,最终选取123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第二节是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将表征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量与经营绩效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而董事会、经理层与经营绩效几乎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第三节探讨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的控制权配置模式及其绩效对比分析。笔者按照第三章构建的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对1234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我国72.4%的上市公司集中于三种控制权配置模式,接下来通过对比分析这三种控制权配置模式下的绩效差异,指出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关键是要解决好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建议。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实证分析的结论,主要包括回归模型的评价和实证研究对假设的检验结论。第二节是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经济意义上的分析。第三节从研究结论出发,对如何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以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控制权配置中,股东层次的控制权与绩效具有显著相关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存在越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如果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很低,由于其现金流权益与控制权的分离导致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其对公司绩效存在负面作用,控股股东为法人股时,对公司绩效存在正面作用。董事会层次与经理层层次的控制权与绩效几乎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董事会的治理结构和经理层的领导结构对公司绩效尚未产生显著影响,公司治理关系没有理顺,公司经理与股东大会、董事会之间的权力制衡与监督作用弱化,董事会的治理功能淹没在股权集中特别是“一股独大”的影响当中。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配置状况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仅仅是董事会表面上具备了独立或制衡的特征,但这个看似有效的治理结构却并没有真正发挥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的三种具体控制权配置模式看,“三权分控”的董事会也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因为股权分散下相对稳定的“三权分控”公司的绩效表现还不如控股股东绝对控股而“三权分控”局面不稳定的公司。以上研究结论充分说明,目前优化控制权配置模式对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非常紧迫和关键,由此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作结。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一、对公司控制权配置的三个层次——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具体的控制权配置模式,并对各种控制权配置模式在中国上市公司分布情况做了统计分析,从而基于这个角度,研究公司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普遍具有形式上的较优配置,但公司经营绩效相对较差,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影响经营绩效的主要障碍在于未能理顺控制权配置关系、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2.会议论文张奇峰.张鸣.王俊秋公司控制权安排影响外部审计需求吗?——以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及其审计费用为例2006用2001-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事务所作为样本,本文研究了公司控制权安排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以国际4大作为高质量审计师的替代,我们发现:(1)在控制了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公司选择国际4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及其付出的审计费用与控股股东的国有身份负相关,这种负相关关系在非经营性国有控股公司中更为显著.(2)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外部审计需求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本文的研究为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论证了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国有控股是独立审计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3.期刊论文胡智强.HUZhi-qiang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权利配置——以公司控制权为视角-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2)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公司控制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矛盾运动的纽结,体现股东之间权利配置上的竞争性合作关系.它不仅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有效降低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负面效应.公司控制权的发展存在独立化和工具化的趋势,使得股东之间权利配置失衡.在我国政企关系的历史路径背景下,防止公司控制权的滥用和保障公司控制权独立性是我国法律规制的重点.法律规制应与公司自治的基本理念相适应,以表决权的制度构造和对国有股权的监管为主要内容配置股东权利.4.学位论文王彩萍公司控制权配置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2007公司控制权配置与资本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核心.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表明,资本结构的选择影响公司控制权的配置,特定的资本结构形成特定的控制权配置倾向.同时,不同控制权享有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有不同的融资偏好,做出利于维持自身控制权的资本结构决策,从而对现代公司的存续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现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得出结论:我国国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结构决策负相关程度极低,在0.05的水平上不显著,视为不相关;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资本结构决策正相关.管理层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能力大于第一大控股股东的影响能力,与现代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描述不符.并通过股改前后的对比,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变更,找出变更原因,从而提出后股改时代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上市公司合理安排控制权,进行合适的融资决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5.期刊论文刘爽.陈仁萃.董世远.LIUShuang.GHENRen-cui.DONGShi-yuan高科技上市公司控制权理论分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合理配置公司控制权并促进控制权的流动,以提升公司绩效的方式,正在成为理论界和公司实践中关注的中心问题.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等特性及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针对高科技行业控制权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对控制权和高科技上市公司控制权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改进高科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建议.6.学位论文马磊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及制度设计2007公司控制权是一种依附于公司的独立人格而派生的具有利益内容的经济性权利,公司控制权安排是公司治理机制的
本文标题: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大股东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