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本章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听歌曲——《春天的故事》【问题】你如何理解歌曲中的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总结引题】是改革开放的崭新伟大实践,让中国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正是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的课题。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一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一)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邓小平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就国内背景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原有的生产关系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比较慢。:视频案例——《拓路》就国际环境来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日本在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约200多亿美元,中国约320亿美元,比日本还多几十亿美元。但是,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9996亿美元,是1955年的30多倍,而中国此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00亿美元,不及日本的五分之一。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长了57.65%。而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增长了124%,日本增长了345%,联邦德国增长了131%,法国增长了212%。由于基础不同和劳动力素质上的差异,到了197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1076亿美元,日本已达9802亿美元。而中国只有2499亿美元。【问题】从以上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总结要点】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他指出:z“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二)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开放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四)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邓小平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视频案例——《改革开放:三十年沧桑巨变》【案例总结】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效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有系统阐述。斯大林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4.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一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改革开放的小岗村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当年18户农民在“分田”秘密协议上按下的手印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30年前,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他们写下的这段历史,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一纸契约、鲜红的手印记录了那个迎来中国农业转机的历史时刻。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这样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邓小平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夜景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目录前页后页课间休息(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本文标题:毛概第7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1926 .html